去湘湖花海看花的那天下午,是最近几天难得的晴天,定山路边上那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叫十里荷香,河面不宽,中间留了条水道,供来往摇撸游船通过,边上种满了荷花。
这里的荷花品种很多,除了通常最常见的粉红色的荷花和白荷,那天,我第一次见到深红色的荷花,朋友说那叫墨红,还有绿色的花蕾,那是凝翠,凝翠开出来的花是白色的,那种带一点点绿的白。
靠近马路边的那片荷花,叶子长得茂盛,除了那片墨红开得比较旺,其它的开花没那么多。在观荷桥上指挥交通的保安大叔告诉我,穿过停车场那边的荷花开得更好。满池荷花开固然好看,我用相机去捕捉,担心一个相框里,装太多的花朵会有些凌乱。眼前的这一片荷花,叶子粗壮,花型饱满,疏密适中,比较适合拍摄。
花海西边的山峦有些朦胧,山顶上那一片薄薄的白云开始变厚,渐渐成了灰白的云层,还没到落日时分,太阳就被云层遮挡,不见了太阳光。抬头往东看,石岩山高高的山顶,翠绿的山峰包裹着金刚宝塔,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先照寺的黄墙黛瓦。
和朋友约好端午节的前一天徒步穿越西山。早上还未起床就听到窗外淅沥沥的雨声,期待如天气预报显示,上午九点雨停变多云,等到十点,老天爷还没有停歇的意思,徒步只能取消。到了下午雨停了,我背起相机,出门去了湘湖花海。黄昏时看到石岩山上的先照寺,本是我徒步穿越西山要经过的地方。决定端午节那天再去,第二天,却整整下了一天的雨。
节后第一天,天气预报九点后多云,背上准备好的行囊出发了,为以防万一,我随手拿了一把小雨伞放进包里。到了徒步起点,天空又下起了雨,我撑起小雨伞,沿坡路上山,不一会儿,雨越下越大,只好找个地方避避雨。先照寺旁边有个亭子,叫百花亭,亭子里有好几位游人在避雨,看前方石板铺成的台阶步道,一条通往山下的金融小镇,另一条便是计划要走的通往西山的游步道。稍做停顿,转身去了先照寺。
山顶上的先照寺,原本视线开阔的观景台,此时,眼前一片翠绿,再远一点便是白茫茫一片,山下的美景完全被云雾笼罩,什么都看不到。先照寺不大,偶尔见到几位游客和匆匆而过的僧人,雨水顺着屋檐下的雨帘,流入到接雨水的石臼之中,又从石臼边缘溢出,蔓延到青石板地面上。不一会儿,整个寺院已是云雾缭绕,一位僧人敲响了中午膳食的扁钟。
阴沉的天气,看似没有雨停的迹象,于是打电话给朋友,开车上山接我回城。回到城里吃过中饭,天空又变得明亮,一个下午再也没有下过一滴雨。
三天之后的一个下午,天气晴朗,我让朋友把我送到先照寺,独自一人去完成穿越西山的后续行程。
穿越西山,是从先照寺所在的石岩山经柴岭山再到西山,在山脊线上走完整条山脉,全长8公里,累计爬升不到300米。距离不长,爬升不高,看到石岩山百花亭游步道起点宽敞的石阶,听朋友说西山那边也是平整的石阶路,以为全程都是如此,实际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下午两点,太阳有些猛,有山脊线两边的树遮挡,大部分路段都在树荫下行走,不至于太晒。沿途每到高处或岩石凸出的地方,建有观景台和休息亭子,北边看湘湖,湖光山色,南边看萧山林立的高楼大厦,一路风光旖旎。
我一直沿着游步道走,在2公里和4公里处,两次导航提示我已偏离航线超过100米,而这两个一百米都是从山顶上,沿台阶下山线路,回到轨迹上,都要掉头爬回到山顶。在每个叉路口,都是看上去比较差那条才是轨迹上的线路。
路上游人很少,偶见一位清理沿途垃圾的工人,他告诉我,沿着我要走的路还很远。没走多久,台阶变窄了,在经过柴岭山那一段完全成了野路,树子里晒不到一点阳光,在密林中分不清哪里才是要走的路。经历了两次迷路,我掏出手机,沿着手机导航的轨迹,一刻也不敢怠慢。沿途遇不到一位游人,却见到一些废弃建筑物。在一个透不到一丝阳光,阴森森的密林里,有一段石砌矮墙围成的小院,一扇破败的木栅门,有些古怪。院子里长满了小树和杂草,我不敢去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事后才知道,那是一座被挖掘又废弃的古墓,不然更吓得我不轻。
炎热的天气,汗水把上衣完全湿透了,脱下上衣可以拧出水,带来的四瓶水已经喝完了三瓶。我不敢停下脚步,随身携带播放器一直播放刀郎的《山歌廖哉》,太应景,我赶紧把它关闭了。在密林里上上下下走了约一个半小时,爬出最后一个山坳,眼前一片凸出的岩石背上,我再次看到了萧山城区街景。抬头看,高高矗立的电视转播塔离我不到五十米的距离,我第一次坐下来,终于可以在岩石背上休息一会儿。
几次都成行不了,仿佛冥冥之中有了某种暗示,原本以为一次轻松愉快的徒步穿越,我却走成一段历险记。
文戈
浙江省部属高层次人才,正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