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面馆时,我会在空时先烧好几个菜,以备客人吃面时加料或做下酒菜。有一个炖大骨天天烧,一直烧了一年多,也不见常客吃厌。炖大骨主料只有一样猪大骨,也不挑剔,肉摊里能买到什么猪骨就用什么:排骨、板翘骨、筒骨、胯骨、颈骨剁成大块都行。
大骨焯水,大火炖开,加点桂皮、茴香、生姜、料酒杀腥,其他调料除了食盐概不添加。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大火烧开以后,调纹火炖一个小时以上才好。
每次炖大骨出锅,我自己都会被随着弥漫的热气,扑鼻而来的香气引出馋意,拿一小碗盛上半碗汤,低头趴在碗沿闻一闻,用小勺舀上一点,慢慢入口,有些烫,咂巴咂巴嘴,竟然出奇的香鲜。
有客人常问我:“这炖大骨我们家里也常烧,为什么没有这么好吃?”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大抵是因为熬得久了些。熬得久,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词,于烧菜、于职场、于感情、于人生,道理如一。
绍兴有个家喻户晓的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其中结尾有段唱词:“三十年媳妇熬成婆,翠姐姐讨进媳妇已两房…”这唱词中的一个“熬”字,用的非常传神,唱出了翠姐姐出嫁后近三十年里,多少的辛酸泪。旧时代的媳妇受制于婆婆的不少规矩,在条条框框的约束下,无力反抗的辛酸和无助。但同时,一熬三十年,终于迎来角色的转换,从受制于婆婆的小媳妇,变成管制媳妇的婆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法反抗宗法家规和陈规陋习,只能从岁月中久熬过来,才有出头之日。
记得十八岁刚参加工作,学徒工做霉豆腐,看似简单的一个工作,却是非常的辛苦:每天得半夜起床,摸着去黑布隆冬空无一人的车间浸泡黄豆,空寂破旧的车间让人心颤;上班后磨豆浆时,小钢磨刺耳的响声让人心烦意乱;煮豆浆时一边得全神贯注的防止沸前溢出,一边又得给磨浆机上豆加水,干得是手忙脚乱;滤渣、上榨用的大榨杠、榨石重得让人精疲力竭。
工作中繁重的体力活已经差点压垮身体,再加同事间人际关系也处理不好,总是碰壁。也曾在深夜哭过,问父亲:“我都这么努力工作了,为什么没有收获?”父亲回答我:“种瓜可以当年收获,种树要几年才会结果子。熬得久了,总会有收获。”
在丰惠酿造厂工作了十三年,从一个乳腐车间的学徒工,三年后才学透师傅教我的和师傅不肯教的,做霉豆腐的全套工艺流程、技术要点,能独挡一面参与工作。又三年,终于从工人熬成了车间主任,全面管理生产。学做一块霉豆腐都熬了六年,干其他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十多年前曾经参加苏州灵岩山寺弘化社举办的,读《印光法师文钞》感悟留言活动,有幸获赠巴蜀书社出版的《蕅益大师全集》全十八册,和华文出版社的全套四部十本《阿含经》。收到邮寄来的两大套书,我都有些错愕然了:就因为一条留言,送我这拎不动的一箱书,他们难道是要把我培养成一个佛学达人?连妹妹都问我:“这些书你怎么读得完?”我就说:“慢慢读呗,一年读不完可以读几年。”
初读这些佛学经典,古文生涩难懂,又全都是繁体直排版,读一页都得好长时间,还得不停地翻字典查生僻字。半天下来都读不了一卷,我也曾想放弃不读了,但佛经中对宇宙和人生方面的深刻独到的见解,其所给予的全新的启迪,在深入研读之后,将人的精神都推向了新的层面。特别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心灵日益纷扰的当下,读这些书就如同一股清泉,能摆脱周遭的纷扰,在它的陪伴下能找回自我,重新认识自我涤荡心灵,得到身心的安逸和宁静。
在慢慢地坚持下,一点点的能理解些了,一点点的读出了兴趣,一点点的被吸引而沉湎其中。读书也要慢慢熬才能读出真谛义理,虽然这些书到现在还没读完,但已经读出了爱好与兴趣,想必再熬熬一定能读完的。
朋友、同学、亲人、夫妻间的感情又何尝不是熬出来的?
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俩人间无话不说。他结婚后两三年就不停地在我面前抱怨:老婆管他出门喝酒,管他打牌搓麻将,脾气也不好,非常合不来。想离婚又有了小孩,他说熬一熬,等小孩读书了一定要离婚。可等小孩读小学后,他说再熬熬,孩子小学期间,父母离婚对他性格形成,健康成长影响太大了,等中学了再说吧!等后来小孩读中学时,他仍然抱怨老婆这不好那不好的,可不再提离婚了,等孩子上大学后,有一次同学聚会,我私下问他现在夫妻感情怎么样了?他说:“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他还说:“其实老婆也有很多好处的,像赚钱不怕辛苦,对公婆很孝顺,不打麻将顾家等等。现在小孩大了,经济宽裕了,年龄也大了,感情反倒好了。”听得我无语可说。
静下心来想想,哪对夫妻感情不是几十年久熬而来的?日子越久,两个人的脾气就变得越温和,再也不会用棱角去刺痛对方,学会了互相响应欣喜,懂得共情忧伤,包容对方的缺点不足,如同老话所说“夫妻平淡淡,腌菜长下饭。”
朋友间,真金不怕火炼,日久见人心就是最好的说明。君子之交淡如水,只因为如水般淡淡长流,才能友情常青,真正的友情、感情需要日久天长得在平淡交往中体现出来,而不是一顿饭,几杯酒,唱唱卡拉OK所能体现的。
再说炖大骨,只因为熬得久,猪骨的真味出来了,才可以和平时不搭的食料:一段山药、一把青菜、几个土豆、一个玉米等......随心所欲地随手搭来,添加食物的丰富性更增加了风味的别样性。蔬菜在骨汤的醇和香中,更能尝出其本味的清和鲜。以前较风行的老汤面也是同一个道理。
做一件事,待一个人,和做菜其实并无二致,少不得看似错落,实则有致、入味的搭配。久熬实练的纯朴真情下,才能在遇人、做事时随和应付,信手拈来。这世间万物,道理万千,其实就如烧菜,人间烟火久熬中来。
国强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