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想法哥享法妹 ,作者中欧书院
一位是国内青年翻译家的领军人物,一位是以藏书见长的藏书人,同样热爱写作、热爱法国文学的两位文人的对话:巴黎在你眼里还是昨天的样子吗?文学翻译的价值与思考、法语文学翻译界的薪火相传、我们会被AI取代吗?
Part 1 开挂少女袁筱一
19岁获法国青年作家大赛第一名
2024 中欧书院
30年后如是说:“当时我是一个初习写作的人,每一个人在处女作的时候会有一种“虽然很生涩但是很真诚”,可能也是这一点会打动评委,特别是在30年前,那时的感情可能比今天的感情更珍贵,或者说人们更看重这种真诚。”
30年后回想,这个事件也的确改变了我,因为它会让我走上一条我原先还不太确定的道路,也让我坚定这种道路,让我可能有了就是说觉得是非此路不可,就是有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袁筱一19岁创作的法文小说“黄昏雨”获法国青年作家大赛第一名
Part 2
您现在还认为翻译是最难的事吗?
2024 中欧书院
翻译肯定还是最难的事情。我觉得翻译它实际上是一种经验的重塑,而就是这种经验的重塑在不断地冲撞你的舒适区,不仅仅是你可见的这些中法文化之间本身的差异,语言本身它也是有着巨大差异,而这些巨大的差异会在不断的挑战你,让你会重新去思考中文的语言。这种挑战当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你会觉得写出来的中文有可能不达意,或者说有一点问题,因为它和我们已经习惯了中文的表达有很大的差异。那你如何去寻求这当中的一种平衡,以及你怎么去不断地重新认识中文,包括中文的语言和法语的语言,当每一次译一部作品的时候,其实也是对一个新作者他所用的一种语言去进行重新的一个认识。你可能比作者本身还要更精心地对待他的语言。那这当然都是非常难的事情。是可以给你生命以深刻烙印的东西,所以再难的事情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
袁筱一翻译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简单的激情”
Part 3
那巴黎还是你热爱的那个巴黎吗?
2024 中欧书院
对于巴黎之外的人或者说对于法国之外的人、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巴黎是什么呢?肯定和巴黎人对巴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致力于法国文化研究的或者说对法文文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人来说,巴黎还是你热爱的那个巴黎。就是哪怕有再多的不愉快的记忆,也可能下一次叫你来的时候你还会义无反顾地来。
就像海明威说的那样,他说巴黎很古老,而我们都还很年轻。但是我觉得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就是我们也正在老去,但是巴黎会实时地在不断的年轻化,正过来说反过来说,我觉得这句话都成立。一个有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它之所以有历史,其实是一个文化记忆,没有纯粹的历史,只靠时间来累积的历史其实是不存在的,它肯定都是和文化有关的。
图源:lebonguide.com
Part 4 关于文学翻译的思考
2024 中欧书院
文学翻译我觉得它不是一个只带来他文化的地方,而这个他文化实际上是经过你主体的吸收和调试的。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外来文化之间的一个关系问题,其实是外来文化不断提出挑战,这个挑战是针对自己传统文化自身的,我觉得我们不能够把它认为是两件事情和两种道路,真正的一个文学翻译,好的文学翻译应该说肯定不是追求让我的译文成为一本传世之作,我从来没有这样理解过。就是说我的文学翻译的任务,是要在一个翻译的过程当中不断挑战自己的语言,比如说汉语的一种语言的表达,它的一种可能性,你要知道汉语它有可能去到哪里,就是说它有可能能走多远,但其实这种能走多远,不是一种简单的附加,而是一种对自我的能力的探索。那对文化的能力也是一样,就是说我们的这个文化能够走多远,不是说我是被别人推着走到多远,而是说我有能力走多远,这个可能是就是文学翻译或者从事文化交流的一个最根本的目的吧。
Part 5 我为什么要
用ChatGPT去进行翻译呢?
2024 中欧书院
你为什么要用ChatGPT去写小说呢,这个本身是反小说的,也是反文学的。因为我觉得文学包括文学翻译,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从来不是提供一个唯一的答案,正是因为如此其实文学翻译它有无数的可能性。
包括我们也经常会看到有复译这种现象的产生,那就是因为它不会有唯一的一个译本在那就够了。它其实都是在不断的去经历,比如说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你就不断地经历,在这样的一个空间下我不断地经历这些语言的可能,这个才是文学翻译最终的一个目的。所以就是我为什么要用ChatGPT去进行翻译呢?
★
彩蛋1
我这今天带了一本书叫巴黎综合症,这本书的作者讲很多人来到巴黎以后,发现他们看到的巴黎和他们当时听到的和想象中的巴黎是不一样的,所以就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失望、沮丧,甚至一种忧伤的这种情绪里头。实际我来巴黎很多次,每次来到的巴黎就好像不是一个巴黎。
-----朱穆
彩蛋2
实际上译者研究也是研究翻译出版的一部分,就法国文学翻译出版而言,现在已经出现了第八代译者。从初代译者林琴南、李青崖到现在渐渐浮出水面的第八代的年轻译者,有些现在还在巴黎这边上学,上学期间就有译作,法国文学翻译薪火相传,一代一代生生不息。且听朱穆老师详讲八代译者们。
★
本期中欧书院的两位主讲人:
袁筱一:
青年翻译家,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理论学者,青年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1992年本科就读期间用法语创作的小说《黃昏雨》,获得法国青年作家大赛第一名。2018年译作蕾拉·斯利玛尼的“温柔之歌”获傅雷翻译出版奖的文学类奖项。
袁筱一老师给中欧书院赠言
朱穆:
藏书家,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
朱穆老师给中欧书院赠言
欧时西闻
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