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厦大……全员上岸!这个人均国家奖的本科生科研团队,“微”而不微!

2024-05-23 13:30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科研工作离不开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也离不开个人努力

科研道路遍布荆棘

却见“微三角”团队负芒披苇

团队成员

个人信息

姓名:吴紫琪

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海洋科学

上岸院校:厦门大学 海洋生物学专业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曾任职:校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会长

海科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宣传委员

班级团支书

奖项荣誉

2020-2021学年:校园微团课大赛学生组二等奖、浙江海洋大学党团知识竞赛三等奖、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干部、校优秀青年志愿者、校十佳团支书;

2021-2022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创新创业类)二等奖、浙江省第十四届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团队)、浙江海洋大学第一届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院优秀共青团干部、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学生干部、校十佳志愿者;

2022-2023学年:国家奖学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二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特等奖、校创新创业之星(团队)、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员、校励志之星。

个人信息

姓名:栗洋洋

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海洋科学

上岸院校:浙江大学 资源与环境专业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曾任职:院团委素质拓展部副部长

奖项荣誉

2020-2021学年:校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校优秀共青团员

2021-2022学年:国家奖学金、海燕奖学金、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创新创业类)二等奖、浙江省第十四届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2021年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青年创新论坛二等奖、校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浙江海洋大学第一届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2022-2023学年:杨詠曼奖学金、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二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特等奖、校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校创新创业之星

个人信息

姓名:羊妍珂

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海洋科学

上岸院校: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海洋化学

政治面貌:中共预备党员

任职:班级心理委员

奖项荣誉

2020-2021学年:校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

2021-2022学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创新创业类)二等奖、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二等奖、浙江海洋大学第一届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校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浙江海洋大学党团知识竞赛个人赛二等奖、浙江海洋大学2021年大学生“双百双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团队及优秀调研报告;

2022-2023学年:王成海奖学金、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卡尔·马克思杯浙江省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校内选拔赛三等奖、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学术论文类)、校创新创业之星、校十佳心理委员。

个人信息

姓名:吴骏男

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海洋生物

上岸院校:浙江海洋大学 海洋生物专业

任职:班级学习委员

奖项荣誉

2020-2021学年:科技活动单项奖学金;

2022-2023学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浙江省第六届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浙江海洋大学第二届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八届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校赛一等奖。

这支名为“微三角”的本科生学术创新团队,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蓝色粮仓,坚持以赛促学,以赛育才的培养模式,荣获了包括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二等奖3次、浙江省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在内的多个学科竞赛奖。2020级的4名成员考研全体上岸,分别被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浙江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录取。在这条一路生花的科研学习道路上,他们追光逐梦,不负韶华。

关于团队

共舆而驰 众擎易举

常言一个人可以走得很远,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微三角”计划是由青年博士何建瑜老师发起的本科生学术创新计划,主要围绕海洋微生物生态研究。“微三角”的“微”,既指“微生物”,亦有“微小”之意;“三角”指三角形,亦有“稳定”之意。尽管每个成员都做着微小的工作,但团队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犹如三角形一般团结而稳定。何建瑜老师认为大学本科阶段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启蒙阶段,学科竞赛亦是树立良好科研素养的重要载体。“微三角”自成立起便一直围绕大学生科技创新理念,致力于培养高质量学生科研团队。

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科研工作中,“微三角”团队成员坚持科研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科研主观能动性。合作不仅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深成员之间信任和尊重的重要方面。恰如团队成员栗洋洋所说,“在工作中,尽管方向不同,但彼此融合,成员间各司其职,彼此协助,永远牢记团队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才使得‘微三角’团队越做越大,获得诸多荣誉。”四年的科研工作被羊妍珂视作其大学生活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她骄傲道,“如果大学生活有‘highlight’,一定是我与我们科研团队一起努力获奖、发论文的时刻。”以生物研究为主的吴紫琪,在筛选分离微生物的时候,就常常向化学方向的同学请教海洋环境因子的问题。吴骏男认为团队是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持,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够激发彼此的创新思维,共同解决问题。在开展科研工作之前,一同讨论研究目的、研究步骤;产生分歧时,彼此倾听,探讨更好的解决方案。正是由于团队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并进,科研工作才能更高效和更有收获。

关于科研

探源溯流 砥志研思

或是机缘巧合,或是梦想使然,“微三角”团队的成员们怀揣着各自的热忱殊方同致。

栗洋洋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却直到高考志愿填报时翻看起浙江海洋大学星颉实验班招生宣传,才从字里行间中建立起了朦胧的科研概念。此后,在专业学习中逐渐体会到科研魅力的栗洋洋,主动加入了“微三角”科研团队。

谈及参与科研的原因,吴紫琪认为,在海洋大背景下研究海洋生物特性,研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的相互影响,是一件神奇且有意义的事。大二下学期第一次设计培养基培养沉积物微生物的经历令吴紫琪记忆犹新。这是一个需要她自主设计并负责安排实验的课题,原本信心满满的她,培养未知菌落一周仍未成功。这使吴紫琪极为挫败,但在何建瑜老师的鼓励下,她坚持实验一个月,终于等到了培养基上的明显菌株。正是这段经历,让吴紫琪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坚定,何老师所说的“不管实验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结果”更是在科研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给予了她莫大力量。

吴骏男对科研的兴趣始于大二时的一次实验课。他表示:“最初的感觉是既兴奋又紧张,因为这是一个未知领域,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和期待。”某次他在实验中遇到了困难,导师耐心协同他分析解决,并鼓励他不要放弃。导师的帮助让问题迎刃而解。“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研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让我对科研更加充满信心。”

羊妍珂则因想适应科研生活、积累科研经历而加入了“微三角”团队。完整体验了科研工作整体流程的她,在老师与团队伙伴的帮助下逐渐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与满足。竞赛获奖、论文接收……桩桩件件都令羊妍珂如数家珍,但论其最,却是在解剖贻贝、分装组织时将两个组织取错的一次经历。“样本具有不可复制性,这个严重的错误导致了数据缺失,耽误了团队多天的实验准备。”但在羊妍珂承认错误后,何建瑜老师并未责骂,而是让她吸取教训、深刻反思。在错误中获得成长,深受感动的羊妍珂此后做实验也更加细心。

关于考研与学习

踏石留印 潜精研思

“微三角”团队的成员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增进对海洋科学的兴趣,以及深耕海洋的决心。因此,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考研”时,四人不约而同地回答:想在海洋科学领域继续深造、提升自己。栗洋洋在综合考虑与科研相关的各个方面后,选择报考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吴紫琪始终将厦门大学作为自己的梦想;羊妍珂选择了海洋二所;吴骏男则从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前景出发,选择留在母校继续深耕。

回顾这一年奋战的历程与收获,四人感慨万千。栗洋洋在收到拟录取的刹那,回想起备考时的点滴,回想起加入“微三角”时的激动与开怀。吴紫琪在感激老师们无私帮助的同时,认为这一路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磨砺和成长。羊妍珂认为,结果无所谓,过程最重要,在“微三角”也会有写不出论文熬夜到怀疑自我的时刻,有处理不出数据想要放弃的时刻,失利难免,在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之外,个人的成长亦是一种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吴骏男则鼓励海大的考研学子们不要有畏难情绪,唯有切身经历后方知,考研比之于生活中真正的困难相形见绌,只要认真准备,时间不会辜负你的努力。

关于困顿

行远自迩 臻于至善

考研、科研,或是日常学习生活的漫漫长路中,困顿难免。如何冲云破雾,是每一位学子的必修课题。

羊妍珂在新生时期曾参加许多社团组织,却仍觉差了点什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了解并面试加入“微三角”团队后,才从一众选项中明确自己的兴趣与定位,寻得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同样经历过新生时期懵懂的吴紫琪,就个人规划模糊问题,建议同学们主动寻求老师们的开导与帮助,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分析理解专业价值,并从专业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从而逐步建立起较为清晰的目标规划。

针对一味麻木地学习专业课却无法理解知识的内涵的困惑,栗洋洋给出自己亲身实践的解决方法——积极进行自我反省,寻求老师们的帮助,纠正学习的心态。学习应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学,即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学习,才能高效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大二时对未来迷惘困惑的吴骏男,则主动了解部分存在主义的书籍,在加缪部分思想的照拂下吹散了迷茫,“世人终将找到荒诞的醇酒和冷漠的面包来滋养自身的伟大。”

关于未来

培风图南 无远弗届

即将告别海大,迎来全新的生活。四人在不舍中也同样对更深入地探索海洋满怀期待。

栗洋洋对未来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做好了准备,计划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争取做到活学活用,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吴紫琪坚持秉承“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为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羊妍珂则考虑和初入大学时一样,先摸索全新的研究生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后,再进行努力与发展。

而从跟随者变为“领路人”的他们,也为海大的考研人们送上了鼓励。

栗洋洋勉励学弟学妹们:“科研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学弟学妹们都能摘到自己心中的那颗星。”

“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吴紫琪深情回顾自己低头赶路的近一年备考之路,她说:“不管经历多少迷茫彷徨,我都想跨过山海,去遇到更好的人,看更好的风景。虽然过程曲折,好在结局美丽。所以,那些努力学习的瞬间,熬过的夜,终会化成点点星光,照亮未来的路。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羊妍珂希望所有学弟学妹都能找到自己想要奋斗的方向,纵然缓慢,驰而不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有情趣,有温度,会思考的人。

吴骏男寄语海大学子们:“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微三角”的2020级学生即将毕业,而“微三角”每年都会从本科新生中遴选有志于开展科研工作的优秀青年,从2020级到2023级中,已经有13名本科生加入。他们以考研为目标,以科研为导向,以成为新一代海洋科技创新事业的开拓者为梦想,在海大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最后与大家一起分享“微三角”的队诗

祝愿所有海大学子学业有成

仰望夜空

我们是点点繁星,星辉璀璨

俯瞰大地

我们是涓涓细流,流水穿石

虽研途维艰,前路漫漫

我们以君子相聚,同力协契

适时分离,漫天星辰

我们不忘初心,共话未来

每日一习话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习近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这段话出自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来源:央广网


采访:周睿

图片:何建瑜 吴紫琪 栗洋洋 羊妍珂 吴骏男

文字:周睿 陈杨泽轩

美工:周睿 郑宇 徐苗珈

值班编辑:周睿 夏嫣晗 邓群

责任编辑:沈家迪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