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开启,距今已近3年。这三年间,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它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提高了企业节能减排意识、碳资产管理水平…….与国际碳市场2005年建立相比,我国还处于逐步发展成熟阶段。目前银行产品含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碳金融产品,覆盖群体多为企业。
2024年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指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多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扩大交易主体范围。展望未来,交易主体范围的扩大有哪些期待?
目前就恰好有一个主体范围可以纳入——对私客户群体。我国拥有巨大的人口优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个人都在进行着一些绿色低碳行为,如乘公共交通、骑自行车、选用无纸化凭证等。目前,存在零零散散的个人碳足迹体系,如支付宝的蚂蚁森林、厦门航空的绿色账户、云闪付的低碳计划等,这些应用收集的绿色低碳行为多用于内部优惠券兑换。下一步可以将其打通至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并作为一种个人资产存在。此时对公和对私客户的碳配额就可以类似于对公存款和个人存款。
墨浅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