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朔尔茨计划在4月中旬率代表团访问中国。为把握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德国企业高层对于访华代表团席位的争夺非常激烈,可谓一席难求,此显示出德国企业看好中国市场,希望未来继续扩大在华业务。德国对华“有梦”,中国亦“有心”,特别是广东省已成功吸引德国企业超过100亿欧元的投资,为各地吸引德企投资树立了典范。
早在19世纪末,德国民众对中国就已不陌生。当时德国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和学者弗朗茨·冯·里特霍芬(Franz von Richthofen)就已在著作《中国》和《中国西部和中亚的地理》中创造了“丝绸之路”这一历史和文化术语。他在著作中详细描述了“丝绸之路”的路径、地形、气候和资源等方面的特点,并把在这条经贸通道上最著名的商品——来自中国的丝绸,为这条贸易通道命名。他的相关著作,不仅成为了中外“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也反映出早在数百年前,中国已通过“丝绸之路”连接了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文明。
近年来,德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逐年加强。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德中贸易额为2531亿欧元,中国连续第八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19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4.3%。德国企业过去三年对华投资额也持续增长,大致相当于其2015年至2020年的投资总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0.3%,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
德国之所以持续增加对中国的投资,以及这次德国企业高层纷纷争夺朔尔茨访华席位现象的出现,显示出德国大型企业仍将中国视为正在增长的庞大市场,并计划把更多业务放在中国,以把握中国市场来带来的巨大利益。
德国持续投资中国的另一面,或许是德国与美国关系的每况愈下。由于德国与美国在地缘政治战略取向、价值观取向有异,德国较不愿意盲从美国,美国对此耿耿于怀,对德国小动作连连。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023年德国在七大工业国集团(G7)中表现最差,也是唯一出现负增长(萎缩0.3%)的国家——这实现了美国主导北约的战略目的:俄罗斯被排挤在外,德国被压下!
德国与同处欧洲的英国也曾有摩擦。例如,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这个标签曾经就是英国人发明出来羞辱德国人的。早在19世纪,德国众多企业家前往英国学习先进技术和产品,然后回到德国复制相关技术和产品,并以低价再返销英国和全球。对此,英国政府通过针对德国产品的《商品商标法》,强制要求在从德国进口的产品上标注“德国制造”标签,用以区分英国的优质产品和来自德国的廉价进口产品。自此,在很长的时间里,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这个标签,在英语国家中意味着是低质产品。对于德国民众而言,他们则厌恶了美英式的贪婪敛财,希望德国可以重新定位,开始“爬行式的去西方化”(Creeping de-westernization),从西方世界区隔出来,更加重视本国的文化、精神、自由和艺术。两国民众的分歧,也导致了德国与英美愈行愈远。
因此,面对德国的“有梦”,中国自然是“有心”。上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强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索德尔时,就已公开强调,中国愿同巴伐利亚州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并将此作为双方合作的压舱石,同时加强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深化文化、教育、体育、青年等领域交流,推动双方互利合作迈上新台阶。
巴伐利亚州是德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如西门子、宝马、奥迪等。与中国贸易往来对该州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已有超过2000家巴伐利亚企业与中国展开了密切的经济合作,其中约有600家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
在地方政府中,广东省政府为吸引德国企业前来投资,是更加“用心”。广东把吸引德国企业前来投资当作一门重要生意,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德国企业的真正需求,更为德国公司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因此,近年来成功吸引了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投资100亿欧元,在广东省湛江市积极建设其新型一体化基地。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是德国巴斯夫集团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由巴斯夫独立建设运营。该基地主要服务来自交通运输、电子产品、消费品、健康与营养护理4个行业的客户,未来将满足华南地区及整个亚洲市场多个增长行业的客户需求,项目建成后将推动湛江石化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
广东省将吸引企业前来投资作为一门重要生意的做法,赢得了德国持续的热烈响应。这对于其他地方政府而言,或许也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中国想要进一步加强吸引德国等外资企业投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这包括简化注册手续、提供更多的企业支持和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一个稳定、透明、开放的商业环境将有助于吸引德国企业的投资。
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保护是德国企业在选择投资目的地时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中国可以进一步改进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执法行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将增加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信心,并促使德企更愿意将技术和创新引入中国。
三是提供市场准入便利。中国可以通过减少市场准入壁垒来吸引德国企业。这包括放宽外资限制、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以及简化审批程序。为德国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便利将增加它们在中国的投资和业务机会。
四是加强双边合作。中国可以积极促进中德两国之间的合作。这可以通过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与沟通,促进贸易和投资交流,以及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项目。中国可以与德国政府和商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德国企业的需求和关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是培养人才与技能。中国可以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机会,以满足德国企业在中国的需求。这可以通过与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项目,培养具备德国企业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作者系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
梁海明教授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HUBRRI
海南大学 “一带一路”研究院在光明日报社和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领域全国最新专项排名中,媒体影响力名列全国第一,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第五。
海南大学 “一带一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等机构一起,于2019年底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并于2022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获评为A等级智库。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并成为海南大学及海南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荣登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的高校智库。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还作为中国华南地区唯一高校代表,入选“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成员单位包括欧盟-亚洲中心、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以及中国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院等56家中外机构。
微信|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微博|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潮鸣号|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澎湃号|海大一带一路研究院
今日头条|海大研究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