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办夜校是开放倒逼之举

2024-03-22 07:38 浙江杭州

苏州大学官宣苏大夜校正式上线,29门课程可选,有舞蹈、声乐、书法、机器视觉、ChatGPT等,还有“非遗烙画”“吴文化与苏州话”等特色课程。上课时间安排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收费最低的课程只需500元,招生对象为18-55周岁的成人,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已有工作的社会人士,都可以报名。学校官微正式发出后,12小时内报名人数达千余人。


苏州大学办夜校,一方面是适应城市侧对夜校教育资源的急需,另一方面则是大学开放办学、加强与地方联动、倒逼自身课程改革的积极务实之举。


丨新时期的夜校,在当下各种“卷”的背景之下,已然有了新的内涵。


近两年,夜校火热起来,背后是就业压力和市民对未来的思考,让终身学习变得更加急迫。


一天的工作之后,利用下班时间上夜校,可以缓解工作压力,拓宽自身兴趣,也可以丰富自己的交际圈。就当下来说,也有不少人为职业转型、规划筹划未来上夜校。如今有人调侃,中年人失业,大多转型开网约车,去大学夜校充电换换思路,或是另一个出路。


不要小瞧了夜校,市民有所需,社会有所应,高校办夜校,自然能办出“大学味的终身教育新模式”。


就拿苏州大学开设的舞蹈、声乐、书法等课程来说,大学老师讲出的“兴趣课”,高度和深度自不必言,关键是“听者有意”,有人听的是兴趣,有人听的是事业,一旦这些兴趣门类和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结合,很可能就是“创业新方向”。


丨大学办夜校,既盘活了教学资源,又让一些专业课程有了“烟火味”,还为大学开放办学注入新活力。


大学里有一些选修课,学生听多了未必喜欢,但如果以夜校形式向市民开放,倒可能成为爆款。


近年来,新闻、文学、管理等偏文科专业,因为自身培养中的“实践偏少,离实际较远”被社会诟病,那么一些文科老师以夜校授课为契机,倒可以与一线需求更多对接、与从业人员互相借鉴,粘上“泥土味”的专业课程,是打造金课的必由之路。


另外,大学对属地本身即有文化辐射之责。像苏州大学夜校中开设的机器视觉、ChatGPT课程,对当地有科普之实,“非遗烙画”“吴文化与苏州话”等课程则是为弘扬地域文化拿出了“大学之担当”。


如今社会、产业、行业知识和能力迭代加速,大学作为学术、研究和文化重镇,也需要更多地面向社会、产业、未来。之前社会上热议“疫情后大学校门要向社会打开”,其实反映的正是对大学开放办学的新期待。


办夜校、面向高中办先修课、与属地联动互相解决需求……大学开放的路径和有效举措越来越多。也愿主动办夜校的开放理念之风,能吹到更多高校。


(来源求智问巷)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