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于心 反诈于行 | 这堂校园普法直播课干货满满!

2023-12-12 10:48 

12月11日

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海宁市人民法院

通过抖音直播方式

开展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专场活动

为全市20余所中小学生

送上了一堂法治教育课

“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电信网络诈骗有哪些常见套路?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电信网络诈骗?”海宁市人民法院刑庭法官高芳以“防范于心,反诈于行”为主题,通过案例解读总结了网络游戏、网络追星、虚假购物、网络兼职、充值返利等五大骗局,提醒大家提高警惕,切勿上当受骗,同时呼吁青少年携手推动反诈骗工作,共同营造更加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下面

一起来看看典型案例吧~

01

网络游戏骗局

11岁小学生张某,在使用其父母手机玩游戏时,看到一个免费赠送游戏皮肤的消息,张某信以为真,便赶紧加了“客服”的QQ进行领取。不料在领取过程中,“客服”告知:因为张某是未成年人导致公司财务被冻结,需要其好好配合进行解除冻结,否则马上起诉让其父母坐牢。单纯的张某因为害怕而对此深信不疑,通过QQ视频按骗子要求操作并展示付款码。在输入支付密码后,被转走约12万元。等张某的父母发现时,所谓的“客服”早已查无此人。

法官提醒:非游戏官方发布的所谓免费送皮肤、送礼物、送游戏账号“福利”,是游戏圈里的常见骗局。不法分子往往在吸引未成年人上钩后,就会用未成年人操作涉嫌违规等理由威胁转账,或者以先完成刷单任务再获得福利的方式,让未成年人掉入陷阱中。

02

网络追星骗局

8月12日凌晨,13岁的小石刷短视频时,看到了一个所谓“偶像”自建粉丝群信息,于是申请加入,还成功加上了“偶像”的个人QQ。随后,“明星”给她发信息,说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出去了,要小石再加一个“律师”的QQ号,让“律师”跟她谈谈。此时小石一下子慌了神,赶紧添加了“律师”的QQ。结果“律师”发来信息,让小石在手机上面下载了一个投屏软件,不知所措的小石,按照“律师”的指示偷偷拿走妈妈的手机,与对方开启了屏幕共享,并提供了数个验证码,对方还诱骗小石,将她妈妈的京东账户绑定在其指定的手机号上,并要求小石购买了11部苹果手机,每一部的价格是9000多元,花费了将近10万元,骗子得逞后还不罢休,又继续让小石通过微信给自己转账2.8万元。

幸好小石的妈妈发现,当即拿起自己手机与对方通,询问中确定小石遭遇了诈骗,便连夜报案。民警第一时间对涉案银行卡进行紧急止付,冻结了2.8万元的转账。

法官提醒:追星在青少年群体中比较常见,不法分子也正是瞄准了这一点,便以添加明星私聊、拿明星签名照、参加明星举办活动等为噱头引导未成年人上钩。之后就会要求未成年人通过刷单的方式获得机会,或是以涉嫌违法为由进行恐吓,骗取钱财。我们要切记,在追星过程中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心态,不要轻信任何近距离接触明星的机会,任何支出都需要在家长们的引导下进行。

03

虚假购物骗局

小陈想在网上购买小红书的小红书币,其在闲鱼APP上寻找卖家时,被卖家引导到虚假网址。小陈登录网址并进行购买,但一直没有收到小红书币,便连忙询问“客服”,“客服”称其需转账900元才能激活账号。等小陈转账后,网站又提示身份证号码错误,联系“客服”后,被要求再次转账。等小陈转账后,“客服”又称账户额,需继续转账。等小陈明白被骗时,其已前前后后转账4000余元。

法官提醒:小陈深刻的被骗教训告诉我们不要轻信网络陌生人,不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更不要轻易向陌生人转账,虚拟产品交易要在官方正规平台。网购切勿跳开官方平台私下交易,对方的信用无法评估,私下转账无法保障自身权益,一旦交易出现问题,也无法联系售后处理。

04

网络兼职骗局

16岁的小丽喜欢配音,便趁着暑假在网上找了一份声播兼职。招聘者稍微询问了一下小丽的资质后把她拉入了一个“配音兼职群”中。小丽进群后发现,群里经常会有人“晒单”,称今天又小赚一笔。这让小丽十分心动,连忙表示自己也想接单。可招聘者却在此时提出了条件:想接活,必须先自己垫钱刷单50笔,在交易完成后自己会全额返还刷单费用,还有额外返利。为了尽快开始赚钱,小丽连续用妈妈支付账号刷了2单,共转账3万余元,在刷第3单时,被妈妈发现并阻止。

当妈妈报警询问如何处理时,小丽就找骗子理论,让对方还钱。这次,对方似乎“良心发现”赌咒发誓称自己会垫付2万,帮小丽完成刷单任务,让她可以尽快拿到刷单的钱,还能马上接单赚钱。小丽再次相信了对方,又偷偷用母亲的手机给对方转了5万元。可钱转过去后,她却被对方拉黑了。

法官提醒:“门槛低来钱快”的兼职,对社会阅历尚浅又想证明自己能力的未成年人有很大的吸引力。除了小丽碰到的“刷单兼职”骗局,还有各类兼职骗局。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

05

充值返利骗局

一名陌生人通过QQ的“同学墙”添加了小敏的QQ,并告诉小敏自己是一名博主,将联合各大博主举办一场回馈活动,准备了188个红包送给大家 ,见小敏很心动,对方便将小敏拉进了一个QQ群中,在群里,一个自称是客服的人称,想领红包的可以私聊她,并在群里展示了其他人成功领取红包的截图。小敏本来半信半疑,看到客服晒出的截图,就按捺不住了,为了挣点零花钱,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了“客服”QQ,对方给小敏一个虚拟二维码和一些代码,让小敏按照步骤操作,称完成操作后,可以联系财务总监进行退款。小敏以查阅资料为由,拿到了爸爸的手机刷了好多笔。“我已经转过钱了,怎么还没有返利?”看到返利始终没有到账,小敏随即联系“财务总监”询问,而这个QQ群已经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解散了。此次小敏一共在对方的指引下,刷掉了她爸爸妈妈信用卡共计共6万余元。

法官提醒:作为未成年人聊天中涉及汇款,一定要谨慎,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以免给骗子可乘之机,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来源丨海宁法院

编辑丨汪思聪

责编丨沈羽石

审核丨李   伟

+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