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雷倩、冯达旋:从数字“丝绸之路”到全球文明倡议

    2023-10-13 00:39 海南海口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0月17、18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提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以及要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缩小数字鸿沟,为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对此,中国可考虑通过中国在数字技术、智能化等领域等领先优势,结合当前先进的文化教育理念,协助“一带一路”共建国突破现存的英语文化霸权和西方文化霸权,从而能够迅速发展自身的教育文化与文明话语权,全面超越国家间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的壁垒。


    数个世纪以来,西方海权国家挟经济与军事的优势,在殖民体系瓦解后,藉地缘政治“秩序”发展经济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已成为常态。在此脉络下,中国政府推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仿佛一股春风,从根本上为全球南方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其中,“共同”是该倡议的核心精神: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但从殖民主义到经济殖民主义数百年以来,全球的制度已产生强势与弱势之别。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影视、音乐、体育等构筑的通俗文化世界,有清楚的品味与风格的主流范型;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有隐形但明确存在的文化结构;甚而在科技发展的检索运用,也有必须跨越的语文鸿沟,尤其是英语的鸿沟。


    如何能够避开无所不在的欧美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文化暗礁,从而驶进平等、尊重、多样、共同发展的新海域呢?方案之一是运用高度智能化的数字通讯科技,发挥基建使能(Enable)与应用赋能 (Empower)的功能,突破语言文化的结构壁垒。尤其是近年来的语音辨识与智能翻译一日千里,协助个人探索、学习、发展、营商的功能日益显著。对此,中国可通过自身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世界领先优势,更有计划、更全面的将这些功能纳入“数字丝绸之路”的整体规划,从而协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打造出科技与教育文化对接的新亮点。


    事实上,自1960年代开启卫星通讯以来,各国便开始梦想一个在全球大范围构筑平等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可能性。但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由于科技与价格的双重障碍,此一可能性仅停留在小范围实验的阶段,距离大规模普及、应用仍有相当距离,从未真正实践“知识普惠化”、“教育均质化”的理想。根据资通讯基建发展的差异,过去不同国家执行时,可略分为下表中的几个版本:



    然而,众所周知,信息科技的发展、运用、甚至控制,往往与经济及军事优势成正比,而主张运用于教育均质化及文化平权的声音相对微弱,所以信息科技往往成为强势国家尤其是西方英语国家的工具,造成固化既有优势、增强文化霸权的反效果。


    如今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中国在通信科技、数字智能的发展突飞猛进,并透过“数字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分享,“知识普惠化”、“教育均质化”的理想有望在中国的协助下,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


    尤其是,随着近期AI深度学习、数据库智能检索、大数据模型运算三者,在华为、阿里等中国公司的努力下,已经建立了从To B 到To C的各种模型与运用。以及,通过“文心一言”与“百川智能”等新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让不同共建国家的使用者,越过“英语/文障碍”,能够自由进行跨文化的探索与交流。再加上最近如迅飞、Speechify等语音识别、转译、合成的软件突飞猛进,甚至可能一步到位的经由语音突破绝对文盲(无法阅读任何文字者)的学习障碍。


    实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知识普惠化”、“教育均质化”,更在本届杭州亚运充分展示,证明中国相关数字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完全成熟,足可支撑国际性大规模的应用。只要纳入各国的文化教育等领域知识 (Domain knowledge),大量运用AI技术越过语言障碍,即可完成与官方(教育体系)及民间(自我学习)的落地对接,迅速扩大应用范围。


    数字及人工智能科技在跨国教育文化领域的运用极广,中国教育部亦早在2016年即已关注此一领域,并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截至2023年6月,在传统高等教育、智库科研与技职教育的交流合作深广,孔子学院、鲁班工坊也已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展现明显的成果。


    此时若要进一步导入数字及人工智能科技及新兴教育理念,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而言,可能横亘着不同高度的三座大山:数字基建不足,教育资源有限,以及语文障碍。根据过去国际合作计划的经验,中国各界可考虑组合不同模式提供项目资源来协助他们越过,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是传统跨国ODA援助模式。国家对国家的协助或部分融资,适合用在“数字丝绸之路”计划,可快速补足数字基建的落差,如宽带及5G网络。


    二是企业NGO社会责任模式。在相关新基建设施的构建领域,需要的项目资源如计算机、手机、剪接设备、应用平台等可以鼓励中国企业的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助提供或成本供应。例如印度有企业就以999卢比(约88元人民币)的超低价智能手机,推动更多印度底层民众接触新科技和使用相关数字平台。


    三是实施税赋减免奖励商业模式。部分针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大规模长期计划,可以在双方国家提出税赋优惠或减免,以鼓励企业或公会共同开发、长期提供相关技术和平台支援。


    以上三模式之外,中国有些科技巨擘已经开始在教育文化应用领域耕耘,例如华为公司与香港岭南大学(岭大)合作成立ICT学院,结合华为认证技术标准、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配套服务,共同制定基于云计算、大数据、AI的人才培养计划。加以政策协助,华为公司与香港岭南大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极有机会成为民间参与“知识普惠化”、“教育均质化”乃至全球文明倡议的领头羊。


    回首十年,“一带一路”倡议下,人类经济发展将以可预见的方式达到顶峰。如今全球三倡议中更高的理想,包括经济体间由内而外的平等互利,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尊重与比肩发扬,更因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实现的全新可能!


    近来中国致力发展新型的国际关系,但屡遭有心国家攻诘,甚至以“债务陷阱”污蔑“一带一路”的基建项目。对此,建议除了继续推动传统基建项目之外,中国也应考虑加强在新基建领域协助共建国家发展经济、教育和文化等领域,尤其是通过“数字基建协助发展教育文化”的计划,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目前不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经完成数字基建的互通互连,中国科技也已经进入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代,最新教育理念更已经由传递知识转向培养能力,这三股转型的力量蓄势待发互相激荡,打开了文明间重新洗牌的契机!此时登高望远,若能将先进科技运用导入教育文化场域,必定能促进国家间的“文化平权化”与“教育均质化”的发展,此除了有效推进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目标,更可引领全球治理进入平等、合理、创新、多元的新纪元,共同朝向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迈进!


    (作者雷倩、冯达旋分别为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名誉院长)


    海南大学 “一带一路”研究院在光明日报社和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领域全国最新专项排名中,媒体影响力名列全国第一,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第五。

     

    海南大学 “一带一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等机构一起,于2019年底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并于2022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获评为A等级智库。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并成为海南大学及海南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荣登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的高校智库。

     

    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还作为中国华南地区唯一高校代表,入选“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成员单位包括欧盟-亚洲中心、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以及中国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院等56家中外机构。


    微信|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微博|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澎湃号|海大一带一路研究院

    今日头条|海大一带一路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