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客_范敏
杭州作协会员
2021-12-13 02:54
浙江杭州
关注
光明的守护者 □范敏 一 “不用担心,你母亲眼睛看不见东西,是因为患了严重的白内障,现在医疗技术发达,白内障只需通过微创手术,眼睛就能恢复视力。如果你们同意给她做手术,那么……明天上午8点,请来医院办理住院手续吧!” 深冬,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我和弟弟搀扶着年迈的母亲,将一张眼睛检查报告单,送到眼科主任王小荣手上的时候,忙碌了一个上午,说话依然和蔼可亲的他,对我们讲了上面这番话。 按照我平时的处事方法,听说要对九十岁的母亲动刀子,特别是在眼睛上动刀子,一定会非常害怕的,甚至还会打电话给几个姐姐,等她们做出决定后,才会回答医生是否要给母亲做手术。 然而这一次,我没有害怕,也没有给姐姐们打电话,只是和弟弟做了一个简单的交流,就用信任的口吻对王主任说道:“好吧,我们明天一早就来办住院手续。” 二 说到对王主任的这种信任,还得从我第一次找他看眼睛说起:几年前,不知什么原因,眼睛的上下眼睑上,长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颗粒,影响美观不去说,时常会充血,会胀痛,光线强烈的时候,还会流眼泪。走了多家医院,看了多位医生,都说用眼药水滴滴,或者用热毛巾敷敷就能退去。可我滴敷了一个多月,那些可恶的小东西,不但没有退去,反而更加精神抖擞。 无奈之下,我又开始走医院,看医生。有一回,我来到人民医院眼科,一位年轻的女医生,用显微镜看了看我的眼睛,说道:“几颗脂肪粒,我帮你挑一挑就没事了。”她拿来一枚钢针,在我的眼皮上拨弄了起来,不一会,鼻孔里就发出后悔的叹息声。 原来小颗粒并不是脂肪粒,而是像藏在牛皮袋里的玻璃球,不仅会打滑,还十分坚硬,用钢针根本没法弄出来,这时,我的眼睛已经疼得流起了眼泪。见我流泪,她立即停止了拨弄,歉疚地说道:“这不是一般的脂肪粒,你明天还是找王主任看看吧,他医术高明,应该会有办法的。” 走出眼科门诊,我迫不及待地拨起了医院一位朋友的电话,把女医生的话告诉了她,想听听她的意见。一听王主任,朋友的声音立即高亢了起来:“你说王主任呀,他可是我们医院眼科的‘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还是手术‘一把刀’,什么结膜炎、白内障、青光眼,一到他的手上,立即就会变成小病。不过,王主任的病人非常多,如果不早点挂号……” 还未听完她的话,我便向门诊大厅奔了过去,在自动挂号机上挂起了他的预约号,直到这时,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平静了下来。 三 第二天上午,在医院朋友的陪伴下,我再次来到眼科门诊。这时,候诊处已经坐满了病人,里面也站着许多病人。朋友指着门诊一位男医生对我说道:“3号就是王主任,我已经和他说过了,等会儿叫到号子,你只要把病情和他说清楚就可以了。” 循着朋友手指的方向,我看见一位剪着平头,额上已有明显抬头纹的医生,正在全神贯注地给病人做检查。如果不是朋友事先介绍过,真不敢相信,这样一位温文尔雅,说话轻声细语的医生,竟然会是眼科“一把刀”。 没多一会,护士就叫到我的号子了,当我坐到诊桌前的凳子上,才明白折腾了一个多月的小颗粒叫霰粒肿,而且需要手术才能摘除。为了能让眼睛早日康复,我请求王主任当天就给我做手术,他看了看腕上的时间表,若有所思地说道:“好吧,你12点再过来吧!”走出门诊,我感激地拨起了朋友的电话,可当我把手术时间告诉她的时候,她却说,王主任今天又要对不起自己的胃了。我恍然大悟,原来为了答应给我做手术,他竟然把吃饭的时间也赔进去了。 在候诊处等待手术的时候,我发现王主任对待病人的态度非常温和,无论诊桌前多么拥挤,病人心情多么急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说着:“不急,先让我看看你的眼睛。”或者:“没事,只是眼睑板上长了几颗霰粒肿,小手术就能摘除。”抑或是:“眼睑上长肿瘤不用去杭州,我们医院就可以做……” 整整一个上午,他几乎像个机器人,没有接电话的时间,更没有闲聊的时间,就是偶尔上一趟厕所,后面也会跟着病人。尽管每天限号20个,可面对那些面容憔悴,心情焦虑的远路病人,他仍然会给他们加号,再加号。朋友告诉说,病人多的时候,他一个上午就要看40多个病人,经常忙得连中饭都顾不上吃。 四 中午12点左右,一位年轻的实习生将我引进了手术室。当我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王主任安慰道:“不用紧张,霰粒肿只是一个小手术,就是打麻药会有一点点痛。” 话音未落,一块无菌手术洞巾就将我的脸遮住了,但耳中依然能听到他细心指教实习生的说话声:点眼药水,注射麻药,用霰粒肿夹子翻转眼皮,切口,去除内容物……不到半个时辰,折磨我一个多月的霰粒肿,就被他清除得干干净净。 这以后,我的眼睛又断断续续长过几次轻重不同的霰粒肿,每次去医院看眼睛,王主任的诊桌前总是挤满了各式各样的病人和家属,让人一见就会心烦,但无论多么拥挤,病情多么复杂,他总是耐心细致,有条不紊地给病人做着检查,开着方子。 有一次,刚好轮到号子,还未等我坐下,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在儿子的搀扶下,抢先一步坐到了凳子上。正当我觉得奇怪时,老人的儿子却抱歉地说道:“我母亲不看病,只是来向王主任说一声谢谢。”原来他母亲姓毕,几年前左眼上长了一个瘤子,这东西不仅会长大,还非常疼痛,严重影响毕太太的视力。走了多家医院,看了多位医生,都不知道是什么病,用了很长时间的药也不见好转,经人介绍,她找到了王主任。 根据毕太太的叙述,王主任对她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在确定瘤子就是睑板腺癌时,又为她制定了独特的治疗方案,手术也分两次进行。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毕太太的眼睛,不仅外观完好无损,视力也恢复了正常。听了他们的话,我不由得为王主任思为病人所思,急为病人所急的无私奉献精神,默默点起了赞。 五 打那以后,我有意无意地搜集起有关王主任的事迹材料:原来王主任是江西南昌人,医学本科毕业后,就去了桐乡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在医生岗位上,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学到的知识还远不够用,特别是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走起了进修之路。2002年4 月,他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进修,一边看病,一边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 2006年8月,桐庐人民医院引进人才的时候,他来到桐庐,被人民医院聘任为眼科主任。在他的带领下,眼科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提升,2008年跨入首批桐庐县重点专科行列,2011年组建桐庐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病区,实现了专科病区零的突破,2018年年初正式成立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 自眼科中心成立以来,王主任几乎没有8小时以内和以外的区别,只要病人有需要,无论白天黑夜,加班加点,甚至牺牲节假日,也无怨无悔。当有人问起:“做医生这么辛苦,你后悔过吗?”他却笑着说道:“看到病人恢复健康,看到自己技术进步,觉得当医生非常幸福。”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有求必应的奉献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2018年年底桐庐县总工会授予他首届“五一”劳动奖章。 王主任不仅工作任劳任怨,还经常会利用休息时间,分析疑难病例,研究开发医疗技术。他研究的《左右手于患者左右眼颞侧分离手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等多个项目,分别获桐庐县科技局科研立项,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六 母亲做手术那天的下午,我一点钟就来到手术室外面的大厅,厅内坐满了等待手术的病人和家属。中午的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照得人昏昏欲睡,等了半个多小时,我便向一旁的保安打听王主任什么时候来手术室,谁知,他却告诉说,王主任已经做完两个手术了,我听了愕然不已。 轮到母亲进手术室,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了,看着一个个家属陪着自己的亲人,满面笑容地离开大厅,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也对王主任精湛的医术敬佩不已。时钟一分一秒地走着,我的心也跟着“扑通扑通”地跳着。当护士将手术后的母亲安全送出大厅,我激动地迎上前去,问母亲手术痛不痛,她说一点疼痛的感觉都没有。激动之余,我看了看时间,已经是5点一刻了,可病人依然还在往手术室里送。 “王主任手术要做到几点钟?”我又一次向身边的保安打听了起来。 “还早嘞,下午有十台手术,哪里能算得到时间呀!病人多的时候,他一个下午要做十五六台手术……” “十五六台?”我不由得咂起了舌头,心想:一个下午要做十五六台手术,这是怎样的工作量呀!如果没有一种强大的奉献精神作支撑,谁又能做得到呢? 冬日昼短,当我陪着母亲回到病房的时候,暮色已经笼罩了整个人民医院。站在玻璃窗前,向外望去,一轮明月正从天边缓缓升起。蓦然间,我感觉那银白色的玉盘,不是月亮,而是一张温暖的笑脸,一张守护光明的笑脸。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