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黄梅天防霉防虫指南,警惕湿热环境中健康隐患 文\汪永良 连绵阴雨,闷热空气,衣服晾不干,墙壁渗水珠,米袋里爬出小虫,隔夜菜隐隐发馊——这是江南地区每年都要经历的“黄梅天”真实写照。在这湿热交加的季节里,病原生物正悄然滋生,伺机威胁我们的健康。 一、黄梅天“隐形杀手”:常见病原生物及藏身之处: 黄梅天特有的高温高湿(温度25-35°C,相对湿度>80%)环境,为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害虫提供了完美的“温床”: 1. 霉菌 (Fungi):梅雨季的绝对主角,常见种类: 曲霉菌 (Aspergillus):黄曲霉、黑曲霉等。 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 青霉菌 (Penicillium): 部分种类产生毒素(如展青霉素)。 镰刀菌 (Fusarium):产生多种霉菌毒素。 链格孢菌 (Alternaria):常见于腐烂果蔬。 毛霉、根霉 (Mucor/Rhizopus): 繁殖极快,使食物迅速霉烂。 藏身地 & 危害食品: 墙面、天花板、地板、家具、衣物:形成难看的霉斑,释放孢子污染空气。 粮食(大米、面粉、玉米):产生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致癌、致畸、损伤肝肾。 坚果(花生、瓜子、核桃):极易滋生黄曲霉。 豆类、薯类:易发霉变质。 水果(尤其柑橘、草莓)、蔬菜:腐烂部位霉菌滋生。 面包、糕点、剩饭剩菜:表面快速长出绒毛状霉菌。 对人体的危害: 呼吸系统:吸入霉菌孢子可诱发或加重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肺炎(俗称“霉肺”),引起咳嗽、喘息、胸闷。 毒性作用: 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轻则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长期微量摄入则大大增加肝癌、胃癌、食管癌等风险,并损害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肝肾。 皮肤:接触霉变物品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皮炎、癣症(如体癣、股癣)。 2. 仓储害虫 (Stored Product Insects):粮食的“蛀食者”常见种类: 米象、谷象: 蛀食大米、小麦等谷物。 绿豆象、豌豆象: 蛀食豆类。 印度谷螟、粉斑螟:蛾类幼虫蛀食谷物、坚果、干货。 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甲虫类,危害面粉、谷物、中药材。 藏身地 & 危害食品:主要危害储存的大米、面粉、小米、玉米、各种豆类、干果、中药材、干货(香菇、木耳)等。 对人体的危害: 污染食物: 虫体、虫卵、排泄物、蜕皮严重污染粮食,降低营养价值,产生异味。 间接危害:害虫活动产生碎屑、排泄物,为霉菌滋生创造条件。啃咬过的粮食更易吸潮霉变。 过敏源: 虫体碎屑和排泄物可能成为过敏原,引发呼吸道或皮肤过敏。 3. 细菌 (Bacteria): 腐败和食源性疾病的元凶,常见种类: 沙门氏菌 (Salmonella): 常见于禽畜肉、蛋、奶及制品。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常见于受污染的手接触过的熟食、乳制品、糕点。 蜡样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常见于剩饭(尤其米饭)、淀粉类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常见于海产品。 致病性大肠杆菌 (Pathogenic E. coli):来源广泛。 藏身地 & 危害食品:剩菜剩饭、熟食卤味、凉拌菜、肉类、禽类、蛋类、水产品、奶制品等在室温下(尤其梅雨季)极易快速繁殖。 对人体的危害: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症状包括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或血便)、发热、脱水,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尤其对老人、儿童和体弱者。 4. 其他有害生物: 螨虫:在潮湿的床垫、被褥、地毯、沙发中大量繁殖,是重要的室内过敏原,引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 蟑螂:喜湿热环境,活动猖獗,携带多种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卵),污染食物和餐具,传播疾病,其分泌物和尸体也是过敏原。 二、筑起健康防线:黄梅天防霉防虫全攻略 1. 环境除湿防霉: 物理除湿:除湿机是黄梅天的救命神器,保持室内湿度在60%以下。空调的“除湿”模式也有一定效果。 通风有道:抓住雨停间歇、午后相对干燥时段开窗通风,排出湿气。避免在早晚湿度最高或下雨时长时间开窗。必要时使用排气扇加强空气流通。 清洁干燥:及时擦干地面、窗台、台面的水汽。浴室、厨房使用后务必擦干水渍,保持干燥。衣物、被褥彻底晾干或烘干后再收纳,避免“捂”出霉味和霉斑。 墙面防霉:出现霉斑及时处理。小面积可用75%医用酒精或稀释的漂白水(注意通风和防护)擦拭清除。严重霉变需铲除重新处理墙面,并选用防霉涂料。检查修复房屋渗漏点。 2. 食品储存防霉防虫: 密封!密封!密封!粮食(米、面、豆、杂粮)、干果、干货务必装入密封性良好的容器(如带胶圈的密封罐、食品级密封袋、真空包装)。这是防虫防潮最关键的一步! 低温干燥:易霉变食品(坚果、面粉、杂粮粉)可放入冰箱冷藏。利用食品干燥剂。 少量购买,先进先出: 梅雨季减少囤货,按需购买。食用时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定期检查:经常检查储存的粮食、干货,一旦发现霉变、生虫,整袋(盒)丢弃,切勿只挑拣坏的部分食用(霉菌毒素和虫卵污染是整体的)。检查容器密封性。 物理防虫:在米缸、面袋中放入几粒干花椒、大蒜瓣、八角或食品级硅藻土棒/块(需定期更换或活化),有一定驱虫效果。 3. 食品安全防细菌: 彻底加热:剩菜剩饭食用前必须彻底回锅加热煮沸,中心温度达到70°C以上。凉拌菜最好现做现吃。 生熟分开:刀具、砧板、容器严格区分生熟,避免交叉污染。 及时冷藏:做好的饭菜如不马上吃,应尽快(2小时内)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在室温下放置过久(超过4小时风险剧增)。 不吃隔夜凉菜/卤味:凉拌菜、卤味等本身风险较高,梅雨季更易变质,尽量不吃隔夜的。 食材新鲜:购买新鲜食材,特别是肉类、水产。发霉、变质食品坚决丢弃! 4. 衣物家居防螨防霉: 勤洗勤晒勤烘:衣物、床单、被套勤换洗。抓住难得的晴天暴晒,或使用烘干机(高温能杀螨)。无法水洗的厚重被褥、枕芯定期使用除螨仪吸尘。 真空收纳:换季衣物、被褥清洗晾晒彻底干燥后,用真空压缩袋收纳,减少空间和湿气接触。 保持家居整洁:定期吸尘,减少灰尘堆积(螨虫食物来源)。保持地毯、沙发、床垫清洁干燥。 三、特别提醒:健康无小事 警惕“节俭”风险:对于霉变食品(即使只有一小块霉点)、明显生虫的粮食、有异味的剩菜,务必狠心丢弃。为了一点食物而冒中毒、致癌的风险,得不偿失。 关注敏感人群:家中有婴幼儿、老人、孕妇、过敏性疾病患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免疫力低下者,要格外注意环境清洁和食品安全,他们是病原生物危害的高危人群。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食用可疑食物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食物中毒症状,或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期咳嗽、气喘、皮疹等,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暴露史(如食用霉变食物、居住潮湿环境)。 黄梅天的潮湿是暂时的,但健康防线必须筑牢。掌握科学方法,保持环境干爽、食物洁净,就能有效抵御霉菌、害虫、细菌的侵袭,安然度过这段“湿漉漉”的时节,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