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女子图鉴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于2025-06-07 15:34
浙江杭州
关注
#生生不息#端午节:为何被韩国抢先申请人类非遗?中国有哪些人类非遗? 一、端午非遗的国际认定与文化差异 1. 中韩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独立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这一项目以萨满祭祀、官奴假面戏等本土民俗为核心,与中国端午节存在本质区别: - 文化内核:韩国江陵端午祭侧重山神崇拜与巫俗仪式,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核心活动包括酿制神酒、祭祀大关岭山神等。 - 中国端午节:2009年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联合申报成功,以纪念屈原为核心,涵盖龙舟竞渡、粽子制作、草药浴等142项具体习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区分了两者的文化特性,强调非遗的“共享性”,允许不同国家对同源文化进行差异化传承。 2. 历史渊源与当代合作。韩国申遗文件中明确提及端午习俗源自中国,但强调其本土化千年的演变。中韩学者通过联合研究发现,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记载新罗时代从唐朝引入端午习俗,印证了文化交流的历史。2018年,湖南汨罗与韩国江陵建立“端午文化联合研究基地”,开启学术合作新篇章。 二、中国人类非遗的发展与现状 1. 数量与世界地位。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共有44项人类非遗代表作,总数居世界第一。这一数字包括: - 传统节日:春节(2024年新增)、端午节、清明节等。 - 表演艺术: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等。 - 工艺技术: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活字印刷术等。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非遗保护体系已覆盖87万项资源,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 2. 保护机制与国际影响。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后,中国加速完善非遗保护机制:2006年设立“文化遗产日”,2008年将端午节定为法定假日,2024年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化系统性保护。近年来,中国非遗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走向国际,如成都国际非遗节已成为全球文化交流平台。 三、文化传承的启示 1. 避免文化对立的误区。中韩端午之争的本质是对“非遗共享性”的认知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非遗“属于全人类”,反对将其视为文化专利。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化交流应超越国界,注重活态传承。 2. 中国非遗的创新实践。中国在非遗保护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 - 科技赋能:通过区块链技术存证敦煌壁画、3D建模还原宋代木构建筑,为文化溯源提供科学依据。 - 产业融合:苏州端午习俗融入文旅体验,汨罗龙舟赛发展为国际赛事,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