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客_小丁
吃茶看花,读书行路。
编辑于2025-05-08 01:28
香港
关注
#晚潮#
《我与老算盘:穿越算珠的千年回响》 十多年前的一个午后,我在友人家中见到一把与众不同的老算盘——它的底部有一道浅浅的凹槽。 “这凹槽是做什么用的?”我好奇地问。 “原本嵌着一块木板,年代久了,早已丢失。”友人答道。 “为何要加这块板?”我追问。友人一时语塞。 这个未解的疑问,像一粒算珠,在我心里轻轻拨动。后来,我翻阅典籍,请教行家,终于明白:古人制算盘,讲究“不漏财”,底部的木板不仅防潮,更寄托着聚财守业的朴素愿望。原来,中国古典器物的一榫一卯、一纹一饰,无不暗藏智慧,承载着千年的哲学与伦理。 从那一刻起,老算盘便如一道谜题,让我深深着迷。正如歌中所唱:“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我与老算盘的缘分,就此结下。 初入收藏之门,我像盲人摸象,屡屡受挫。花大价钱买来的“珍品”,经行家鉴定,基本不具备收藏价值。懊恼之余,我决心潜心钻研,向藏友请教,啃读专业书籍,渐渐摸出门道——品相、年代、款式、材质,缺一不可。我立下规矩:“宁缺毋滥,求精不求量。” 十多年积累,我的收藏渐成体系:明代的无钉屉式算盘,紫檀木泛着幽光;清代的老红木算珠,莹润如脂;民国时期的老上海算盘,铜框包浆厚重……每一把,都是时光的见证者。 最难忘的,是从上海藏家老王手中求得的那把十五档老算盘。红木框架,骨杆、牛角算珠,明代无钉屉式结构,苏工线条流畅,包浆如玉。初见时,老王开价高昂,我几番议价未果。但我并未放弃,此后半年,常与老王谈古论今,拉家常套近乎,分享收藏趣事。终于,他松口道:“各退一步,成交吧。” 交割那日,老王摩挲着算盘,叹道:“这东西跟了我半辈子,像嫁女儿一样,总得找个懂它的人。”我郑重接过,心中感慨万千——收藏不仅是买卖,更是文化的托付。 算盘,始于东汉,盛于明清。《鲁班经》详载其制法,陈大位的《算法统宗》集算法之大成。朱载堉用八十一档大算盘推演十二平均律,精确至二十五位数,远超同期西方数学。在明代,算盘更是东渡日本,西传欧洲,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智慧”。 在民间:古代女子出嫁赠与算盘,意味着勤俭持家。文人案头放置算盘,代表富足安康。算盘给予人类智慧,人类赋予算盘文化。 如今,计算机取代了算盘,珠算淡出日常生活。即便“世界珠算日”设立,多数人对它记忆模糊。但我想,传承不应止步于博物馆的陈列——该让孩子们亲手拨动算珠,感受珠心算的奥妙;该让古老的算法与人工智能碰撞,焕发新生。 每当我轻抚这些老算盘,仿佛能听见算珠的千年回响。它们曾是谁的谋生工具?又见证过多少商贾的兴衰?而今,它们静立柜中,等待新的故事——关于坚守,关于传承,关于如何在数字时代,让这一粒粒算珠,继续拔动文明的脉搏。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