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永恒的四月风景 俞卫萍 2024年春天,我在杭州老龄大学读到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合上诗集,我漫步至吴山脚下的蔡官巷,触摸着斑驳的墙砖,不禁感慨:作为杭州人,我来得太迟了。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颗永不褪色的星辰。她既是文学才女,又是建筑领域的开拓者,生命如诗如画,才情与智慧交相辉映。1904年夏,她出生于杭州蔡官巷的林宅。祖父林孝恂以《诗经》“大姒嗣徽音”为她命名,仿佛预示了她一生的诗意与风华。童年时,她被家人称为“小仙子”,灵动的身影在庭院中穿梭,裙摆扬起如蝶点水。 迁居北京后,培华女中的西学教育为她注入理性光辉。十六岁时,她以流利的英文引用雪莱,用古典汉语解析《红楼梦》,令在场学者惊叹。1920年,随父游历伦敦的雾气中,她穿梭于大英博物馆的廊柱间,房东女建筑师断言她“注定属于帕特农神庙般的永恒建筑”。 "注定属于帕特农神庙般的永恒建筑"这一表达通过多重隐喻构建了对人物天赋与历史使命的哲学性礼赞。这段经历点燃了她对建筑艺术的热忱,也埋下了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火种。 同年,林徽因结识了父亲的弟子徐志摩。两人在泰晤士河畔展开诗与建筑的对话,徐志摩为她写下炽热情诗,而她始终保持着月光般的清醒与克制。这段情谊最终升华为知音之谊,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佳话。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赴美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因性别限制不收女生,她便注册美术系,同时选修建筑课程。她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双专业学业,测绘古堡时笑言“飞檐斗拱比十四行诗更讲究韵律”。耶鲁大学的舞台美术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她的艺术视野,她的布景设计让西方舞台看见了东方美学的骨骼。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成婚,回国后受聘东北大学建筑系。她在沈阳讲授《雕饰史》,亲自测绘故宫斗拱,徒手绘制的图纸兼具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灵动。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写于儿子梁从诫出生后,诗中“雪化后那片鹅黄”恰似她对生命的鲜活感知。 林徽因与梁思成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研究。1932年,她在正定隆兴寺攀上二十米高的梁架,发现宋代题记;抗战期间,她与梁思成在云南考察五十余处古建,为保护文化遗产付出巨大努力。即使在病榻上,她仍通读《二十四史》建筑部分,为《中国建筑史》注释,手稿上的诗句与学术笔记交织,成为她独特的生命印记。 她还投身景泰蓝工艺的保护,设计飞天图案花瓶,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艺术结合。琉璃厂作坊里,她与匠人讨论釉料配方,专业术语从她口中流出如吟诗般韵律。 林徽因的文学作品清新婉约,散文如《一片阳光》以通感笔触描绘空间与光影,展现了建筑师的独特感知。抗战时期,她的美被淬炼成钢铁。李庄茅屋里,她高烧四十度仍校对手稿,钢笔划出文明传承的经纬线。她曾说:“景泰蓝的釉色配方,比我的药方更值得保存。” 她的情感世界同样传奇。与徐志摩的友谊广受关注,但她选择了与梁思成共度一生。这种清醒的选择源于她对生命重心的精准把握:学术与艺术双轴支撑。五台山佛光寺的发现中,梁思成测绘结构,林徽因记录纹样,珠联璧合的工作模式恰似他们婚姻的缩影。 林徽因的一生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守护。从山西应县木塔的保护到景泰蓝的现代转型,她的贡献永载史册。故宫的丹陛、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清华园的诗歌,处处可见她的美学基因。 1955年春,林徽因溘然长逝。梁思成将她的骨灰葬于营造学社玉兰树下,年年四月,花瓣化作她最爱的白莲裙裾。她的诗句、测绘图与设计图案,如同四月的风,年复一年吹绿人间。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史上不可复制的美学图腾,她的生命如诗如画,永恒闪耀于历史长河。 在这个春天的诗歌班里,两位年长的女学者成为了一道温暖的风景。一位是退休前从事翻译工作的学者,她的目光总是带着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她偏爱林徽因的诗歌,那些清新婉约的意象仿佛能唤起她心底最柔软的记忆。另一位则是国企退休的党委书记,她的声音浑厚而富有感染力,诵读时情感饱满、气息稳健,仿佛岁月赋予了她一种天然的韵律感。或许是多年的工作锤炼了她的表达能力,又或许是诗歌的天性在退休后终于得以舒展,她的每一次朗读都像是在为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林徽因的文字,跨越时光,成为每一代人追求美好的灯塔。她的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对生命热爱的礼赞。这两位女学者,一位用翻译的理性解读诗意,一位用声音的温度传递情感,她们在诗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芒。她们的故事,恰似林徽因笔下的四月天——新鲜、轻盈,却又充满力量。诗歌班的每一次相聚,都是一场关于美的对话,而林徽因的名字,永远是这场对话中最动人的注脚。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