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栖凤松涛话摩曼 ——清明谒徐志摩陆小曼合葬墓 2025年4月3日,清明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江苏长江边的栖凤山上。我们沿着蜿蜒的山间小径,缓缓走向陵园。春风拂过脸庞,带来江水的气息与新绿的芬芳。此行的目的,是拜谒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合葬陵墓——这座历经波折、终成永恒的爱之归宿。 听着亲人的悼词,站在墓前,画像的石碑,在阳光下静静闪耀。墓碑左侧镌刻着小曼的遗像,她身着月白缎面旗袍,眼神温柔而坚定;右侧似是志摩的半身浮雕,眉宇间透着书卷气。墓前的小饰、草坪,影映着松柏的剪影,仿佛时光在此停驻。 "小曼与志摩终于在一起了。"亲属的一声呢喃,我的思绪飘回2023年深秋,小曼后人与志摩家属在栖凤山下召开发布会,宣布两位民国才子佳人的遗骨将合葬于此。消息传开,文史界一片沸腾。人们奔走相告,仿佛看见迟到了九十年的婚礼,在秋风中终成圆满。 志摩罹难后,小曼曾无数次在梦中与他重逢。她画笔下的山水,总有一抹飘逸的云,那是志摩的诗魂;她诗行间的月光,总带着康桥的涟漪。如今,栖凤山为他们搭建了永恒的栖息地。山如凤凰展翅,江似玉带环绕,正是小曼诗中"爱的温床"。 2023年的合葬之路,走得比想象中艰难。志摩的遗骨安葬在浙江硖石,而小曼的骨灰长眠于上海华东医院。两地相隔数百里,手续繁复如解九连环。但家人亲友没有放弃,他们像延续着诗人追逐新月般的执着。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奔走于民政部门,协调于文保机构,甚至自行出资修复墓园。 当合葬消息最终尘埃落定,小曼的侄女陆宗耀热泪盈眶:"九泉之下的姑姑,终于能与志摩叔叔团聚了。"那日,上海的天空飘着细雨,仿佛小曼在用泪珠书写最后的情诗。 我取出一束白莲,轻轻放在墓前。这是小曼生前最爱的花,也是志摩诗中反复吟咏的意象。白莲临风轻颤,恰似穿越时空的絮语。 突然想起小曼给志摩的那首诗:硖石松涛枕月寒,眉轩缃帙墨痕残。敢向惊雷求霁月,偏从浊世觅清欢。云裳曲尽箜篌咽,星槎光沉碧落宽。劫余灰烬藏虹彩,水晶瓶里木樨乾。 "硖石松涛枕月寒,眉轩缃帙墨痕残。"硖石故居的松涛,曾见证志摩少年时的诗梦;而今,这松涛越过钱塘江,与栖凤山的松风融为一体。"云裳曲尽箜篌咽,星槎光沉碧落宽。"(注释:“星槎”典出《博物志》指往来天海的舟筏,此处喻指生死相依)小曼的画笔曾为志摩的诗行添上云裳,如今他们的爱情,化作星槎永恒地横亘在历史的银河。“水晶瓶里木樨乾”(“乾”通“干”)志摩生前最爱的木樨香,在岁月中化作永恒的虹彩。我轻轻触摸墓碑,仿佛触到了小曼画笔下的温度,志摩诗笺上的墨韵。 下山时,春阳正给栖凤山镀上金边。我回头望去,墓园在阳光中静默如诗。这对民国最耀眼的星辰,终于摆脱了尘世的纷扰,在此山此水间,续写未竟的情书。 归途的路上,暖风送来阵阵松涛。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爱情不会被死亡终结,它会化作山间的清风、江上的明月,永远照耀着后来者。正如小曼在《爱的温床》中所写:"我们的爱,要像松树那样坚韧,像江水那样绵长。" 被爱与爱的灵魂气概:在民国的烟云中,陆小曼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划过历史的夜空。她的一生,是被爱与爱人交织的传奇,是才情与风流并存的画卷。今年清明,当我们走进陆小曼的世界,不仅是在祭奠一位才女,更是在追寻一段被时光掩埋的灵魂气概。 当我们凝视这位反判传统的民国女性,却要从她备受呵护少女时代说起:陆小曼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显赫家庭,父亲陆定(字建三)是晚清举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参与孙中山的同盟会活动,后在北洋政府担任财政部司长等职。母亲吴曼华出身江南名门,多才多艺,擅长工笔画,古文功底深厚。陆小曼是家中九个孩子中唯一存活的独女,自幼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名字“小曼”取自母亲的闺名,寓意着父母对她的无限期望与疼爱。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陆小曼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9岁进入北平女中,15岁入读贵族学校法国圣心学堂,接受了中西结合的教育。她精通英法两国语言,擅长钢琴与油画,还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她的才情与美貌,使她成为北京社交界的宠儿,被誉为“北京第一名媛”。 风华绝代的交际花:17岁时,陆小曼被聘为北洋政府外交部兼职翻译,成为当时中国最早涉足外交领域的女性之一。她以稀世的美貌和敏捷的思维,在外交场合中游刃有余。在一次法国将军霞飞访华时,陆小曼以其高情商的回答挽回了国家的颜面,令在场的外交官们拍案叫绝。 陆小曼的风采不仅吸引了外交界的目光,也让她成为北京交际舞会的皇后。1920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长顾维钧法文翻译:“陆建三的面孔朴实无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却那样漂亮聪明。” 与徐志摩的惊世之恋:陆小曼的爱情故事,是她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1922年,她与北洋陆军部少将王赓结婚,但这段婚姻并不幸福。1924年,她与诗人徐志摩相识,两人迅速坠入爱河。这段感情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陆小曼不顾世俗的非议,毅然与王赓离婚,与徐志摩结为连理。 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充满了诗意与浪漫。他为她写下了大量情诗,称她为“我心中的四月天”。然而,这段感情也充满了挑战。陆小曼的奢华生活方式,让徐志摩感到压力重重。为了维持家庭开支,徐志摩不得不兼职多份工作,但依然难以满足陆小曼的需求。 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罹难,陆小曼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悲痛欲绝,但依然坚强地整理徐志摩的遗作,致力于传播他的文学思想。 绘画与文学的双翼:陆小曼不仅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她师从刘海粟、陈半丁等名家,擅长工笔画和山水画。她的作品清新秀丽,充满灵性,曾多次参加全国画展。晚年,她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继续在艺术领域发光发热。 在文学方面,陆小曼也颇有建树。她写得一手优美的散文和诗歌,展现了她深厚的文字功底。她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也流露出对爱情的执着与对艺术的追求。 孤寂中的灵魂气概: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生活陷入困境。她因不善理财,加之多年的奢华习惯,逐渐陷入贫困。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继续在绘画和文学领域耕耘。她与情人翁瑞午相依,也得到陆姓家人的经济支持,尽管生活艰难,却依然保持着高傲的气质和对美的追求。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因病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62岁。她的一生,虽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灵魂的高贵与才情的光芒。 陆小曼的精神遗产:陆小曼的一生,是被爱与爱人交织的传奇。她以独特的才情和风骨,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她的爱情故事虽然饱受争议,但她的艺术成就和精神气概却令人敬仰。 在这个清明时节,当我们走近陆小曼,不仅是在祭奠一位才女,更是在追寻一种被时光掩埋的灵魂气概。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如同四月的繁花,永远绽放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天空中。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