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故事
富阳贤明中学语文教师
2024-12-20 02:47
浙江杭州
关注
富阳永昌青何村文化特派员蒋立波: 为青何村写一本书 一本专著、一场全国性诗会,打造“恬漫永昌 诗乡青何”品牌 文/ 许媛娇 “我是新闻工作者,又是一名作家、诗人,我希望用自己的一点小小的特长给青何村留下一份文化记忆。”12月13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富阳区融媒体中心编辑蒋立波在永昌镇青何村村委会议室主持了一场散文集《诗乡青何》采写座谈会,会上,他真诚地向来自区内外的写作者介绍,青何村是一个有文化特色的村庄,希望写作者们用手中的笔描绘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历史、地理风貌,助力打造“诗乡青何”品牌。 《诗乡青何》文化散文集采写启动 “我们永昌镇有山有水有故事,大家可以在这里施展才华,欢迎各位作家朋友们常来永昌采风创作。”座谈会上,永昌镇相关负责人表达了对作者们的欢迎。作为派出单位,区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也来到座谈会现场,他表示会全力支持蒋立波在青何村的文化挖掘工作,利用媒体平台,为项目开展做好全方位保障。从城区一路开车到青何村,他被路上风景吸引,也被青何村的文化故事吸引,即兴写下一首《诗乡青何》打油诗:“人生有梦到青何,一路溪水满山歌。游遍江南好风景,唯有诗乡故事多。” 退休干部柯士成是青何村人,他一直在挖掘梳理青何村的历史文化,几乎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青何村的历史。“青何村可以挖掘的故事很多,大家来村里采风,如果有需要,我都可以陪同。”柯士成对书籍《诗乡青何》的采写很有信心,他说,青何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希望作者们能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把村庄的特色亮出来。 在座谈会前,蒋立波早已多次深入村庄,走访调研,并且与柯士成以及镇村干部们把村庄最具特色的内容整理出来,罗列成采写提纲,目前有23个主题的采写内容,包括村名来历、青龙潭旗、梅花锣鼓、非遗馆、青何嫂子、养蜂人等,座谈会现场,与会作者们纷纷认领了采写内容。 作者们也交流了写作建议,本土作家鲍志华提到“永昌槽户”,她说,大源、灵桥等地的做纸师傅有到永昌来采集竹料的,也有一些在这里住下来做纸,建议把竹纸的内容补充到书里。作家陆桂云分享了她与青何的缘分,40年前她曾以教师的身份来到青何村做家访,没想到40年后走进青何村是来写作的。“我曾经的学生也是文学写作爱好者,我已经邀请他们参与进来了。”她建议,书籍采写可以发动当地写作者,他们对村庄有更深的情感,也可以借此机会为家乡做点贡献。余银川从写作角度分享经验,他认为写作者要成为勤勉的思想者,要有自我的感悟,要有文化功底,让文章语言更富有张力。他说,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是思想和审美结合的产物,作品要拿来交流、传播,用以鼓励、引领读者。 散文集采写看似一场文学活动,对于青何村而言却是一次地方文化抢救性挖掘工作。柯士成补充说,希望写作者们能抱着对历史文化的责任,挖掘村庄文化,留下珍贵记忆。 打造“恬漫永昌 诗乡青何”品牌 蒋立波是国内著名诗人,曾获“柔刚诗歌奖”主奖、扬子江诗学奖和《人民文学》青春中国诗歌奖,他的诗篇还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和希腊文传播,他与青何村的缘分也源于诗歌。青何村有一座“百诗园”,这座小小的公园里收录着青何村九姓旧家谱中的98首古诗。“一个村庄能有这样一座‘百诗园’,很不简单。”蒋立波在深入了解村庄过程中,也常常感叹,青何村历史文化丰厚,有大量的文化故事值得挖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还了解到现代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卞之琳曾经两次来过青何村,并在此工作生活半年之久,他觉得应该把这段故事挖掘整理出来,为“诗乡青何”增添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在经过一段时间走访调研后,蒋立波与青何村文化人士以及村干部们达成共识,要打造“恬漫永昌 诗乡青何”这一村庄文化品牌。 出版一本《诗乡青何》历史文化散文集就是打造文化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蒋立波邀请省市级作家、记者和文化学者,组成采风团队,深入挖掘、细心体悟,以“新乡村”为表达切入口,从历史渊源、家族记忆、风土人情、新风新貌等多个视角,对青何村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和微观呈现。这本书预计会在2026年正式出版。 此外,一些提升文化影响力的活动也在青何村逐步开展。“诗乡青何”,绕不开诗歌。提升“百诗园”的文化影响力在蒋立波的计划之中,他组织开展“跟着诗人作家去写诗”研学活动,带着小朋友们走进“百诗园”,感受诗乡魅力。他还计划举办“青何诗会”,并且在青何村设立一个全国性诗歌赛事,让诗歌爱好者相聚在诗乡,以诗为媒,打响“恬漫永昌 诗乡青何”品牌,探索文化产业化的更多可能性。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