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已被推荐到首页「文娱」频道
#晚潮# 肉麦饼中烙出的宋韵 征文/我眼中的宋韵 朽木 我们全家几十口人最爱的美食是肉麦饼。它是外表为非发酵小麦粉面皮、内馅为霉干菜肉的饼。这肉麦饼也归类于永康特产。 此饼包含着大众普遍爱吃、吃起来方便、食材优质优选、工艺独特细腻、外观雅致、历史悠久、有文化特色等传统的宋韵美食的一系列特点。 我们家肉麦饼好吃并不是吹牛能吹出来的。刚出锅时,香味微微。当用一根筷子在饼边戳个小洞时,香气即刻喷涌,美味会瞬间弥漫空中,口水会情不自禁滋滋流淌。咬一口,那油那肉那霉干菜混合的独特的美味,便会立马迸发,那香那爽,定会让人流连忘返。所以肉麦饼是我们家里任何节日都不可以缺少的食品。 传说我家肉麦饼制作技艺与黄帝在永康城南石城山铸鼎时使用麦粉裹碎肉在青铜板上烤饼的古老烹饪方式有关。据说北宋兵部侍郎胡则与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都很喜欢吃这种肉麦饼,每当他们回到故里,总要吃上几只,临走时还一定要让侍从带上一些。有人为借陈亮的吉利,还把此饼称之为“状元饼。” 我家烙肉麦饼手艺是祖传,虽然已经追溯不到宋朝烙饼祖宗武大郎的记载,烙出来的饼也已与武大郎烙出来的不相同。但可以清楚查到清朝年间的记录,那时我爷爷的哥哥就是以烙饼为生的,有个长辈曾经亲口与我说:“他烙的饼全镇最好吃,买他饼要排长长的队伍,为了吃上他烙的饼,有个人曾经排队等候了整整一个时辰。” 我们家烙的饼有讲究,面粉要白要细还要有筋道。干菜不咸不淡不粗又不很细,非是雪里蕻的就不能要。肉必须五花相间取之猪之腰条。锅必须铁水浇制而且是平平的底。火必须用经烧制过的白炭(硬杂木烧制的)烤。用时兴话来说,烙饼的原料品质必须每样都好,工具附料也必好。 做工也很是细腻,一切都要似给刚出生婴儿洗澡般那么仔细那么讲究。和面不可软不可硬,和好还要醒一醒,醒的时间还不能少于一个小时。擀皮要圆,要薄,还要均匀。肉只可用手工切,不可以用机器绞。霉干菜、肉比例很重要,瘦肉、肥肉、霉干菜三色必须等份相间。揪合面皮时不多不少每饼36褶,封合时灌入空气不外泄。再用手掌把因褶皱变厚的饼皮压薄,然后力道移至圆周,再轻压一下,使饼中间鼓起。烘烤时锅不热,饼不可以放入,放入后饼皮微黄再翻转。饼鼓起时,饼皮边侧戳个小孔放点气,以防饼内蒸气涨破饼的皮。还要时时把锅内面粉渣渣清理,否则麦饼会有焦气。这也就是说工序一道不可以少、工艺也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 每当家中烙饼时,大家就会感觉幸福满满。曾记得,年龄还不大时,兄弟姐妹们围着锅台看妈妈烙饼。饼一出锅,就像喊过预备……,一、二、三,开始的口令,一双双小眼,就咕噜噜噜一齐转向菜板。妈妈把饼放在菜板上切成等分的数块,再一小块一小块分给大家品尝,那一个个开心幸福的样子难以忘怀。曾记得,大家都长大时,如果家里有一阵子没烙过饼,兄弟姐妹们久未尝到肉麦饼的滋味,一个个就会象有虫要从肚里爬出那样的难受。于是就有人主动掏钱买面、买肉……催促妈妈快快烙肉麦饼。           烙麦饼在我家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制度,是相聚时必须烙肉麦饼的制度。长大后,兄弟姐妹大多在外地工作。节假日回家前,妈妈就已准备好食材,等大家一到家,妈妈就开始烙饼,同时烧好一锅白粥。吃着肉饼喝着粘稠的白粥,大家又像回到了幼小时甜蜜共处的时日。当大家都要离开时,妈妈又把装在一个袋子里的几个饼分给大家。久而久之,团圆相聚必然要烙肉麦饼竟成了家族之文化。         谁也没有想到,妈妈91岁高龄了,还想早起去街上买肉给孩子们烙肉麦饼,为此她不幸跌倒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走了又好多年了,但是兄弟姐妹们回老家必烙肉麦饼的习惯没变,则不过负责烙肉麦饼的人变成了姐姐和妹妹。只要听见众兄弟要回家,姐姐就开始准备食材与工具,再把5里之外的妹妹也叫来。众兄弟及其小辈一到家,饼的香味已在老宅的空中弥漫。 姐姐妹妹也已古稀,烙饼有点累了,欣喜儿辈之中出现祖上的传人。我老姐的大孩子在城内开了个肉麦饼行,其烙饼的名气也与饼的香味一样已在县城内荡漾飘扬。凡遇合家团聚,这名闻县城的烙肉麦饼大师就赶回老宅。她烙的饼不仅味如祖先,而且形如美女,白黄相间,鼓鼓囊囊,拿在手里玩玩,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不是胃里的“虫”急着要吃,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古玩慢慢的观赏。 现在我们的家庭,不再是兄弟姐妹众多的单独之家庭。而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相互联结、纵横交错的网络状大家庭。子女回父母家必定要烙肉麦饼已一代代沿袭,如今又多了一个到那个小家庭,那个小家庭就必以烙肉麦饼招待大家的习惯。  回忆我家漫长的烙肉麦饼的过程,好像这烙肉麦饼烙出的不仅仅是一种美味食品,而且还烙出了一种家族和谐团结的气氛,烙出了一种幸福的感觉。但我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这一辈人,人人都会烙肉麦饼,儿女辈还有人会烙肉麦饼,但是孙辈已经没有了。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这种满含宋韵的美食文化技艺还会后继有人吗?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