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已被推荐到首页「文娱」频道
60岁后:感悟生命的哲学意义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短暂而宝贵,人生的每个阶段对于生命的理解也都不尽相同。其实,生命本身并没有固定意义和目标。常人在60岁以前,大都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那时,需要忙工作忙创收忙事业,为指标任务而废寝忘食,很少有属于个人的时间空间。 我曾经问过一位年创收突破百亿大关的集团总裁:全国同行中已是望尘莫及了,为何还要快马加鞭?答案不言自明。人嘛,总想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60岁后,一本退休证让你我如释重负。大半辈子奉献给了岗位的芸芸众生,一下子空闲下来,变得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如何规划安排好这往后几十年的人生,让生命之火接续燃烧,它不仅是一道个人课题,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命题。 人类作为有思想的生命体,长期以来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目的,因为惟有如此才能科学而富有现实意义地指引我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历史上,先哲们对于个体生命的体验已经给出了诸多人生启迪。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幸福并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内在的满足感。幸福的实现,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能,追求理性的愉悦以及与他人的友谊和社交关系。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生命本来没有意义,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才是有意义的。人也可以赋予生命以自己所期望的意义,并为之奋斗。他倡导人们摆脱宗教和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真实地感受这个世界和美的冲击,为生命增添燃料,使其绽放光与热,迸发生命的激情。 与伏尔泰、卢梭并称为“法兰西启蒙运动三剑侠”的孟德斯鸠,读懂他文字背后寓含的哲理,收获的是人生大智慧。比如,“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比如,“我从未知道过有什么苦恼是不能为一小时的读书所排遣的。”再比如,“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我们知道,人类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偶然产物。因此,生命的意义并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宏大的愿望或者计划之中,它只来自于个体的选择与创造力。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以追求个人满足和发展,比如通过旅行体验、读书提升、艺术创作、社会服务等方式实现,从而在发挥个体的潜能和才华的过程中,以实现自我价值与幸福感。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这是电影《罗马假日》里的一句经典台词,翻译成中文就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经过70余年不同途径的传播,已成为了人们对于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鼓励你我去体验生活,去旅行,去阅读,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两件事,都能给我们不断带来人生的宏大和辽阔。 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颇具哲学意味的话:“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生命之所以伟岸,在于不屈与奉献。不屈,是韧劲和张力;奉献,是崇善和高尚。生命的力量在于无论顺境逆境,机遇还是挑战,都能方寸不乱,一如既往地坚守信念,砥砺前行,并且在前行的路上保持善心善行,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的有用之人。 相信自己,60岁后的人生依然精彩。 #晚潮#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