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湾
省级金融机构高级经济师
2024-05-22 08:49
浙江杭州
关注
已被收录至「晚潮」精选
已被推荐到首页「文娱」频道
已被收录至「晚潮」精选
已被推荐到首页「文娱」频道
拜谒神秘的长者/钱江湾 春末夏初的一个午后,我游走在西湖的群山之下,拨开雨后薄薄的雾霭,专为了拜谒一位神秘的老者,他早已过了耄耋之年,独自站立在莽莽的湖山之中,伴日月星辰看人间万象… 沿着窄窄空无一人的法相巷,穿过六通宾馆的大门,快到山脚处,再往上爬就可达南高峰,向右几步路就醒目地看见几米高的石坎,斑驳陆离的墙上刻有“唐樟”两字。举头仰望,石碑上面静静站立的这棵古树,身上刻满了一道道深深的年轮印记,树芯已风化成一个个幽深的洞穴,外表真心“其貌不扬”!而他,就是我今天要拜谒的主人,他的名字叫“法相唐樟”,古树编号是“281”。 这是杭州记载在册的树龄最大的古香樟,树高约17米,冠幅400多平方米。据测算,这是在唐朝时种下的,掰指算起来他今年应该有1070多岁高龄了。唐朝时古樟的旁边,也就是现在的六通宾馆一带,这里当时有个法相寺的,所以把他叫作“法相唐樟”。 透过绿树掩映的两侧,细细端看唐樟的外表,整棵唐樟的树干分两个枝杈:一枝前倾往南似是朝天仰视,其实这一枝在前几年的高寒冷冻天气时已经枯萎而亡了,他仰望的姿态已成凝固的绝唱。另一枝偏北方向的好似在沉吟静思,从模样看与南向的没多少区别,只有将视线收落到他的稳如磐石的根部,看到三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你才感觉到他的生命已奇迹般的在传承中延续了。无论南北两大枝,光秃秃的树身上已没有了新叶,单是靠他自己羼弱的力量已经撑不住整个沉重的身躯,所以园林部门在树下架了几百斤的钢架,帮衬着他在漫漫无边的岁月中踽踽前行。 这十几年来,杭州有关部门为了这棵古樟的养护可算是不遗余力,专门建团队,搞特护,防寒灾,勤体检,呵护有加。大概是为了方便游客全方位观瞻吧,绕着唐樟四周都修了台阶。 刚下过雨的台阶长满了厚厚的青苔,加之此时又没有游客走动,路上非常的滑。我小心翼翼地步行在唐樟的四周,一遍又一遍默默地凝望着他貌似气息奄奄的样子。看着已长睡的南枝心情就异常的悽惶和沉重,感觉此时的唐樟象是一个古朴、苍老的耋耄老人,从远古走来,带着岁月的浸洗和熏染,沿着山道蹒跚而行,再也迈不开脚步了;看着北枝高扬的头颅,又觉得古树的生命力真是顽强,虽经多少次的雷打电霹,但是他仍然怀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并没有轻易跌落下来,而是努力地支撑着,渴求着阳光雨露的滋润,枯木逢春再发新芽,那树根长出的三棵幼苗真是生命中最好的安排,我为古树终于可以在迟暮之年安祥地“含饴弄孙”而格外的欣喜! 我从不同的角度对着唐樟拍摄,时而全身照,时而半身照,或子孙特写照,在不停的拍摄中与他作着长时间无言的交流。在我的眼中,他分开的两枝都还是在山风中高高飞扬着的。 一千多年前,究竟是谁种下了这棵树呢?史料没有记载已无法考证,再也没从知晓。但按照国内其他地方古树常生于古寺周边分析,大致可以推测可能是法相寺的某位僧人种下的。法相寺在当年也叫长耳寺。据说,寺里有位师父“生有异相,耳长九寸,上过于顶,下可结颐,号长耳和尚”。他德高望重,周围百姓顶礼膜拜,法相寺香火旺盛,在杭州名气很大。“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昔日的法相寺不知何时早已湮灭于风尘之中,千年之后,老树还在,斯人早逝。可长久以来,疼惜和敬仰古树的人,从来不曾断绝过。 在唐樟平台左侧下方,盖有一个小小的尖角翘起的樟亭。这是晚清诗人陈三立为这棵唐樟募捐而建的亭子。陈三立是对唐樟最情有独钟的诗人了,还专门写了一篇《樟亭记》,说目的是为了观娱唐樟的游人遮风挡雨而筑亭在旁边。陈三立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已不怎么有名,但他有个著名的国学大师的儿子叫陈寅恪知名度就很高了,他是清华大学的“四大哲人”和“四大史学家”之一。 陈三立是一位热爱杭州的文人,也是一位积极参与变革维新的爱国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因日军占领北平,决绝不食舍生取义而亡。死后过了十几年,后人按他生前之愿将他归葬杭州的九溪十八涧。陈三立算得上是一个有情怀有节气的仁人,他对唐樟的感情也发自肺腑,他在《法相寺樟亭》中写道: “劫末重过抚一亭,雨中漏入万峰青。 虬枝历与雷霆斗,鸾盖余遥罔两停。 游侣飘零兼死去,老怀郁勃遂沉冥。 天留把臂牵肠地,壁记犹堪照数声”。 他诗中对植树的游侣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专门形象地描述了唐樟苍老的枝桠与雷火搏斗的场面,真可谓九死一生,可歌可泣! 按史实考证起来,乾隆皇帝应该也是对唐樟有过一面之缘的。我沿着唐樟左边的小石径走了几十米,周边林木葱郁,茂密的林荫下凄然而立着几间小木屋,屋内空空,看样子平时是没几个人来的,门牌匾上写着“留余山居”四个大字,相传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二年,即公元1757年来到这里喝茶,给老房子赐的名,是当时的西湖十八景之一。 当年这里奇石林立,有一泉从石壁下注,高有数丈,飞珠喷玉,直落崖石,水石相击,声若琴音。所以“留余山居”的楹联将此概括为“来去无踪云移絮影, 抑扬有致泉起琴声”倒是十分的形象而贴切。从当年的游历线路示意图看,乾隆来此赏景游玩,刚好从唐樟面前而过,一定是看到过唐樟的模样的。作为万民景仰的时年47岁的乾隆皇上,见到已年高近八百岁的古樟,到底是谁膜拜谁呢?当年的一幕无从猜想,这位几乎每日发诗象发朋友圈一样的高产诗人,曾为西湖十景每个都题过御诗,但就是找不到吟咏唐樟的只言片语了。 散尽了枝桠和树叶的唐樟以一己面目清癯之躯,活成了一位仙风道骨的山中隐士,总也吸引一些有树缘的民众前来探望。据说杭城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在身体还硬朗时每隔几年必须要在家人的陪伴下,来看看阔别一段时间的“老友”,直到有一天她走不动了,还得叫家人来拍照给她看看唐樟的新模样。 与其他名贵树种比起来,樟树只是一种平平凡凡的树种,但樟树上难得的是有一股与生俱来的香味。即使将冬日萧瑟枯黄的叶子拿在手上,也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气。在过去的农村,家里的女孩子如果到了一定的年纪,父母就会买来香樟木,由木匠师傅制作成樟木箱,作为给女儿的陪嫁之妆。有些富贵人家,干脆在女儿呱呱坠地之时,就在院子里手种上几棵樟树苗,象窑藏“女儿红”黄酒一样,以便日后女儿出嫁那一日派上用场。随着年代的变迁,樟木箱已经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收藏品了。 古老的樟树常常是一个村庄地标,是一种运程和希望的象征。飘泊的游子千里归家,老远看到那棵儿时的老树,心里就自然而然的涌起了一股热流。树龄几百上千的老樟树,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更是摇身变为一种神奇的信仰,成为“治愈系”心理大夫。在他们的眼里,古樟尽管“没有悲欢的姿势,没有喜怒的模样”,但依然是永恒的精神陪伴! 也许我们已不能感受体格正常的树木一样,能听得见这株古树树叶飒飒的摩挲,感受他的喃喃细语;听不见风起的时候树叶飘零落地的微响,感受他的轻轻叹息。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园里都种着一棵树,他总在我们感受得到的地方,静静地立在那儿,不管我们是喜是忧,他陪伴着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时光,在细长无声的流年里树影婆娑,在执着的坚守和凝望中逐渐淡定了世间的纷扰和忧伤,增添一些从容前行的信心和动力,直到自己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