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老金
晚潮栏目作者
2024-04-19 00:09
浙江杭州
关注
梅叔身上的汽车印记 朽木 已近耄耋的梅叔,大半生没与汽车分离,满身尽是汽车的印迹。 梅叔还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东西时,1955年的一天,小学门前的砂石公路上来了一辆有六个轮子的家伙。背上有个能装东西的大箱,前面有个开这家伙的人坐的小小房,小房与大箱之间右侧还装有一个用木炭烧水的炉子(节省汽油用的蒸汽炉)。同学们非常惊奇,上课铃响也不肯回去。开这家伙的人说这是汽车,梅叔方知汽车原来如此。 1963年,梅叔陪姐去部队,步行了三小时,来到一个有四面通透的停车大棚、旁边有几间房的县城汽车站。等候许久乘上了从金华来再返回金华的客车。车门在后面,旅客乘梯爬进车箱后,为了安全就把旅客反锁在里面。一排座位的两边各有一个小窗,姐把靠窗位置让给了梅叔。 汽车碾压着路上砂石,前进时发出均匀的瑟瑟声。风透过车窗哗哗吹拂着脸庞,觉有些冰凉。透过小窗向外張望,路上行人急急退避,路旁树木唰唰后让。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开始爬山,爬过了一座再爬一座。第二座比前座陡,汽車似“呼哧,呼哧”、喘着粗气的黄牛,哼唧哼唧缓缓爬行。乘客盯着前方屏住呼吸,默默祈祷顺利登顶。 多年后才知爬的是汤村岭和石塘岭。全程只45公里,可那时却要开约三小时。 1964年,梅叔当上了汽车兵,教练车是以前大鼻子那缴获的大道奇。喇叭是机械的,靠副驾驶员手摇才会响,响声如鬼哭似狼嚎。这车没起动机,发动靠人摇。如果难发动,虎背熊腰之人也要累倒,可大家都把它当作大熊猫。 梅叔学开车时,跑遍了东南沿海。在丘陵的起伏公路上行驶,忽上忽下如乘船在浪中行。在平坦砂石路上行驶,奔腾飘逸,心旷神怡,但也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在高山上行驶,虽一眼能看穿山下,但还不如抄小路步行人快。汽车一辆辆从一弯道钻出,又一辆辆钻进另一个弯道,比走马灯还好看。 可惜老爷车病多,车队行进总慢慢吞吞,平均时速只约30公里。酷暑在山坡上行驶,输油管常常气阻。拆油泵检修,手碰到排气支管,嗤喇就是一个大泡,左手小臂至今还有个大疤。 1966年,梅叔开上了1956年投产的国产第一代解放牌汽车。性能远比不上当今车辆,可脚一踩马达,“吐噜”就发动了,手一按喇叭,“嘀嘀”、“嗒嗒”响了。响的不只是声音,响的是中国人的志气,梅叔心中自豪无比。 早些年,国产汽车满足不了需要。总要买进国外的,但不富裕又没开放,买进的汽车有的质量很差,这差汽车凑巧都被梅叔碰上。 1971年,梅叔被调到配置清一式罗马汽车连队。这种车今天这坏,明天那坏,坏在路上的没回,出去拖的又坏了。 有一天,天阴沉沉的,还下着鹅毛大雪,三十辆车一起出发,一路上坏了四辆。其中一辆被拖拽中冻裂了发动机。 1976年,梅叔在只有罗马汽车的车队当头头,日子仍然难过。一次带着车队去贵州,自己开车押后,因为坡太陡车爬不上,又因刹车失灵汽车停不住而后溜,幸亏车箱后部被右侧山坡抵住。左侧是峭壁深渊,如果滚下,此生与世隔绝。 他软瘫在地仰天长叹,路人又告诉他,你们第一辆车刹车失灵,四轮朝天倾翻在下山第一个弯道上。 1977年夏天,梅叔跟着同事驾驶的罗马车去运炸药。满载五吨烈性炸药的汽车,又因夜黑没发现违反设计原理的左前轮镙帽松动,轮胎镙钉被钢圈孔割断后,突然轮胎飞入百米外稻田。“嘣”的一声巨响,汽车左前方趴在地上啃泥。为保护炸药安全,摸黑步行五公里到驻地公安局报案。 1978年后,全县汽车渐渐增多,汽车质量逐步变好。此时驾驶员稀缺,当过教练又当过司机培训参谋的梅叔,于1985年1月被委派组建汽车驾驶员培训站。第一期培训40名,大多企业出钱,少量自费的是敢吃螃蟹的个体户。岂料培训站越办越红火,一直火至当前。 1986年后,梅叔转行道路运输管理,目睹了汽车的迅猛发展。 家乡道路客运市场从仅有班车客运发展到旅游包车、出租、公交等汽车客运方式齐全。村村通了公路,也通了客车。市际、省际班线不断发展。县境内班车实现了公交化,市、县间发班密度也如同公交。车辆都有空调和安全监控,安全性舒适性大幅提高。货物运输门类、车型齐全。非营业性运输的轿车、小型货车进入了企业和家庭。汽车不再是罕见物,轿车不再是奢侈品。 放眼神州,全球精尖高名牌汽车如鲜花遍地绽放,中国汽车也遍受世界青睐。 2006年梅叔退休,一辈子开公家车的他,开上了自己购买的第一辆汽车,初始开手动档,如今他又换了一辆高配的。 前年夏天,梅叔心血来潮,带着老伴自驾漫游当年江山到浦城这段古地。 早年,贺村到浦城,过了峡口便开始爬坡,沿溪傍山的长坡终日云雾遮天,除了溪水哗啦,鸟儿叽喳,幽静如入鬼谷。 岂知重游一路平坦无比,梅叔驾着汽车呼啸前行,没多久就到达浦城。早年沿途风光不见了,见到是白天也灯火通明的长长遂道,或者是架设在山谷之上的长长的桥。 曾几何时,中国生产第一辆自己的汽车,比国外迟了七十年。如今被我们赶上了,中国也成了汽车强国。回顾汽车翻天覆地的变化,梅叔好像就在转瞬之间。
#晚潮#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