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长河老街 长河镇座落在钱塘江南岸,与杭州城南星桥隔江相望,自古有槐河穿镇而过,蜿蜒流长,故名长河。 长河自古繁华,是萧山文明的起源,传承着萧山的历史、文化和方言,也是萧山来氏祖先的发祥地。南宋绍兴年间,萧山来氏始祖来廷绍赴任绍兴知府,途经萧山时病卒于祗园寺。从此来氏一族便“占籍萧山,卜居冠山之阳”,世代耕读,甲第繁盛,在长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迄今已二十余代,成为长河望族。窄窄的长河老街便是这一切的亲历见证。 老街之所以老,是因其年代久远。吴越时期始有村落,南宋形成集镇,到了明代更是商贾云集、繁荣一时,数百年的经营造就了今天天官路以南、泽街以北,槐街以东、长江路以西这片区域老街的基本格局。泽街东西走向,两米见宽,二百多米长,早年路中央铺有一条石板路,方便雨天人们行走。两侧的民居为二层砖木结构,檐下饰以“牛腿”木雕,不乏明代遗存。一楼以店铺居多,经营各类南北货品,从针头线脑到服装配饰,从烟酒糖茶到文房四宝,一应俱全。店门还是传统的“板搭门”,用一块块长木板拼接而成,编有序号,门框上下都有凹槽,开张和打烊时只需依次取下或装上即可,显得店面视野开阔,门外的客商一眼便可望尽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南侧有一间两层小楼便是祖母的娘家,我小的时候舅公舅婆还住在这里,经营一家杂货店,常年售卖香烛、银碇和一些生活小物件,一年四季生意兴隆。对面当年是一家烧饼油条店,做出的烧饼油条里酥外脆、软糯香口,也是远近闻名。槐街南北走向,从天官路一路向南,与泽街垂直,形成一个“丁”字路口,槐街依槐河而建,大致是因此而得名。街面本也不大,二、三百米长,三、四米宽,街边便是槐河,后因路面改造,在槐河上建起了架空路面,便成了今天的模样。泽街与槐街是长河老街的精华所在,向来店铺毗连,尤以清末民初为盛,有来源远杂货店、仁号盐行、周源源南货店、咸春堂药店、养元和药店、亦仁堂药店,还有龙泉园、第一楼、金乐园等茶店,酱园、酒店、点心铺也是享誉四方。临近年节时分老街上更是商客众多,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热闹非凡,尽显“江南槐市”繁盛。 老街之所以老,还因其诸多的历史传承。这里有始建于明代的“九厅十三堂”,依山傍水,宅院相连,青瓦白墙,光裕堂、大夫第、中宪第、荷花池还保留至今,是来氏一族簮缨相继、门庭兴旺的历史佐证。八世祖康顺公所著《四训八戒》强调“书则必读,田则必耕。惟此二者,可以为生。家因可富,身因可荣,绝胜他务。”固化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来氏家风。800多年间,来氏后人前后出仕387人,封诰101道,民间素有“无来不放榜”、“一门24进士”和“两浙巨宗”之说,为老街更添文化底韵。沿着泽街一路向西,“丁”字路口边便是财神桥旧址。槐河过此桥后向东弯转,因流经泽街南侧,便改称泽河,一路流向东南汇入白马湖,曾经是商船贩运货物和人们水路出行的必经之路,据说从塘子堰就可以走水路到老街。依稀还记得当年财神桥是一座青石圆拱桥,横跨于槐河之上,桥下贩米的、运柴的商船川流不息,桥上行人往来络绎不绝,桥边挤满了商贩,偶有走街串巷的杂耍更是被围得水泻不通,是老街上最热闹的所在。跨过财神桥便来到山下里,这里随处可见众多的老墙门、老天井、老牌坊,还有一座长河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守望而立的长河乡贤馆,记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老街故事。一条青石板路直通冠山脚下,山下有一口古井称为“乳泉”,建于明朝崇祯年间。乳泉水呈奶白色,味道甘洌,而且长旱不涸,久涝不溢,相传民国二十三年长河大旱,河塘尽枯,惟乳泉井仍清泉满溢,老百姓就是靠这口乳泉度过旱灾的,从此便有“山上天池呈月印,田边乳泉育仙才”的美誉。冠山因其形似“冠”而得名,山上有一古寺名冠山寺,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来氏一族世代依山而居,向善礼佛,寺里香火很是旺盛。如今寺院已经修葺一新,黄墙朱瓦,金碧辉煌,与山下长河老街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老街留给我的记忆是难忘的。双庙前的老屋距老街仅数百米,一条古老的双庙街更是拉近了老屋与老街的距离。小时候倚在老屋的墙门边,心里念念不忘的就是能上老街去逛一逛,那里有数不尽的店铺茶楼、看不完的新鲜玩艺、走不停的人来人往,还有甜蜜蜜的梨膏糖、白花花的凉粉豆腐、刚出笼的细沙包子、香喷喷的蘸糖麻团和总也吃不够的各式糕干。清晨,我们兄弟随着祖母上街买菜,欢快地走在这条不长的双庙街上,一路上赶集的挑夫、采买的婆媳往返穿梭,时不时停下脚步拉拉家长里短、说说市面行情,传递出早市的闹猛劲。远远就望见泽河边粮店的河埠头已泊满了运米的商船,船上满载着米包,把船身压得很低,在水浪中时起时伏,我的心也随之一漾一漾地。这个时辰的老街店铺早已悉数开张,泽街狭窄的路面两侧蹲满了小商小贩,掌柜的、跑堂的在店铺里大声吆喝,小商小贩们则在路边不失时机地推销新鲜的瓜果蔬菜,人们摩肩接踵、左顾右盼,无论年长的、青壮的还是小孩子脸上都堆满了笑意,乐于享受这无边的热闹。包子铺里的包子热气腾腾,馄饨摊上的馄饨一碗接着一碗出锅,各色点心摆满了橱柜,祖母把我们领到一处坐下,点上少许就足够我们心满意足,回味一整天。 离开长河外出闯荡,当我再度走进老街已是许多年以后。老街当初的繁华已褪去大半,曾经的热闹也一去不返,只有历史的斑驳刻在长长的石板路上,岁月的痕迹沉淀在青砖黛瓦的墙门宅院里,隐约间仿佛仍可见当年的旧模样。“上元灯火正辉煌,闹动村庄各自忙。路过槐街人逐队,大祠堂后小祠堂。”读到来氏先人的这句诗,不由又让人怀念起当年“江南槐市”的热闹景象。#来自杭州的温暖记忆#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