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飘洒在江南大地上的诗行 ——读陈德根诗集《我们的注视多么新鲜》 收到陈德根老师的诗集《我们的注视多么新鲜》快一个月了。我仔仔细细读了不下三遍。迟子建说“一个作家的气质,决定了他的作品气质。”我对陈德根老师的认识:他始终是一位勤奋的、灵气、朴实的诗人,他的诗歌有一种沉静、朴素之美。读他的诗让我感受到如闻着小区里一树树的桂香,“香新荣玉桂”,是如此沁人心脾。陈德根老师在后记中写道,“写作只有目标,没有目的”,他对文学是多么的纯粹,让人心生敬佩。我也喜欢诗歌,正因为这一点点爱好,让我感受了生活中不一样的幸福,或者是多出来的幸福。如我在遛狗,我会突然想到一句诗,我把它记下来,然后我会想着怎样把它写成一首诗。千百次的遛狗,带给我不同的构思和不同的心境。对生活有所感受与感悟,又可记载于文字中,是一件幸福的事,给凡俗的生活带来诗意或赋予意义。 这本诗集四辑共139首诗,极大多数都是2022年2023年的作品,是诗人在江南的近作,他的诗飘落在江南大地上,朴素、澄澈、滚烫。 诗集中至少有15篇关于母亲的作品。《冬至日有感》《小雪》《冬天想起母亲》《林间》《与母书,幸福在别处》《处暑日》《为母亲写一首诗》《想起母亲》《那时候的我,是幸福的》《看见》《母亲的眼神像那些老玉米》《那些年》《灯赋》《一个春日早晨》《秋天的事物》。诗人以一种回忆式的感知方式抒发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也传达出对“闪烁着温暖光芒”的故乡的怀念。 对母亲的怀念和追忆时时出现在诗歌里。“我在母亲坟前长跪不起/呜咽如大海/无法止息波涛/一遍遍无用地道歉”(《冬至日有感》)。命运的偶然性使我们无法远离悲伤,经历生老病死,在诗歌的表面之下,隐藏着不能用语言描述的生命困境和失母之痛。“细雪落在瓦屋上/似伤口结痂/细雪落在茅草屋上/似亲人重逢”,“如果我是一粒雪/要落在一间茅草屋的院子里”(《小雪》)。“我”就是从茅草屋的院子进入人间的,是“我”与亲人重逢,是生命固有的呼唤,“我”是你的儿子,你是“我”的母亲,有过“我”记忆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身影,“我知道你没有走远/在高处看着我”(《与母书:幸福在别处》),一个哀伤着的诗人得到时间的回视,母亲“在高处看着我”,在互相的凝视中,风景和爱意漫过群山,平凡的母亲闪着最美的光,从而形成了这样的一首首“爱之诗”。 从生活中原创,从孤独中提炼,深刻的记忆,它永远是一种栩栩如生的东西。特别喜欢这首《冬天想起母亲》: 想起她往炉子里添木柴/往棉袄里填补棉花/往水缸里储水/往麦地盖稻草/往外出的我们手里递手套// 想起她给雪人装上眼珠/给稻草人穿上外衣/给墙壁补上窟窿/给院子扫出一条路/在一场大雪里/她给在外省的父亲写信// 不时环顾在她身边围坐的我们/不时停笔,往炉子里添木柴/长大之前,我第一次感受到/那种有别于炉火的暖和/来自母亲的双手和目光// 短短几行充满家庭亲密感的描写中显出温暖宁谧的色调,写出了母亲对儿女们的疼爱。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们的爱或许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却默默无闻、无处不在。“母亲给外地的亲人写信……母亲放下笔,把梧桐叶扫到树下……”(《处暑日》),“看着快乐的孩子跑向他的母亲/想起多年前我感到快乐时/也是着急地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妈妈”(《想起母亲》),尽管“病床上的母亲消瘦/形容枯槁/我是幸福的/我是一个有母亲的孩子”(《那时候的我,是幸福的》),又有一种悲伤在萦绕,而“我”现在“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有一些爱是细微、琐碎,但没有一点点多余,有一种思念是无处可去。诗人的写作具有自己非常清晰的标志:坚持自传,坦诚,那些和母亲在一起的旧时光,是记忆中真实的旧照,精心收藏,每一句都闪耀着母爱的光,感受到无比的真诚,让心灵颤抖。“我”《为母亲写一首诗》, “夕光/黄手帕似的/在母亲脸上擦来擦去/看家狗听话地卧在她的脚边/我看到屋檐下那只蜘蛛/不慌不忙地织完最后一圈……母亲转身走上村道/她的背影闪了一下/就不见了”(《看见》)。萦回在诗人心头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诗人忠实于微观世界中编织,并用图像加强力量。当自然、场景和事件随着时间的框架展开,在宁静的氛围中,通过记忆和联想,它又咬合着悲伤的锯齿,用隐约、细微的生命细节呈现,是最好的情感展现。当一个作品进入你的记忆,那么这个诗人也就进入你的记忆。 “诗歌是记忆的影子”(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诗歌是对人类记忆的表达”(约瑟夫•布罗茨基)。在第二辑“记忆”中,“闪烁温暖光芒,黄金似的季节”——它从记忆深处拔地而起。诗人的诗歌在回忆中展开,缓缓道出对故乡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的哀叹。在《记忆•村庄的局部》诗歌中带有明显的故土情愫与少年记忆。斑鸠在鸣啼,啄木鸟在捉虫,村小学的放学铃声,这或许是不起眼的景象,对一个简单生活场景的描述,“炊烟从房顶升起/燕子飞到檐下/亲人们从野外回来/他们像一层薄雾,朝小小的村落/围拢过来”成为诗人一生中难以忘却的记忆。“柳枝向河面围拢过来/我在暮色中回应它们”诗人在万物身上寻找到共情的替身。“我朝河里扔土块/水面溅起了/热情的波纹”似乎写的轻描淡写,事实并非如此,那波纹才让全诗变得神秘、隽永、意味深长。对于乡村生活和少年往事的召唤,他用诗歌擦拭某种情愫在时间的流逝中所蒙上的灰尘。 “鸟鸣,树叶和雾/多么新鲜/我们的交谈笑声和注视多么新鲜”(《林间》),“新鲜”两个字是如此生动,每一片树叶,每一声鸟鸣翻滚着思绪,青山绿树间澄澈透明,阅尽一切的平静和从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平凡相遇,这种和谐和美深埋在光阴里,沉淀了岁月的苦与甜,延伸出诗歌无限的韵味与情意,我们的日子是往前看的,每一天是多么新鲜。“父亲用汗水喂养一家人的日子/去年的落叶祖母似的絮叨/父亲把路修到了家门口/路把松涛引到院子里,它们一起将古老的歌谣流传”。众生皆苦,把生活的苦难营造出生活诗意的意境,源于我们内心的超脱。“我年轻的母亲,披散着湿淋淋的长发,走向我们。”从读诗中了解诗人的母亲已经病逝,故人虽逝,但情意如云霭一般温顺,照满心中每一条沟壑,在无垠的诗境中看到生命和轮回。感怀的柔情在追忆和现实徘徊,遥寄情思,诗歌视角在两个时空之间不断交织。但“一个人忘记炊烟/需要一辈子”,“它们像黑夜里的光/曾被记忆里的炊烟缭绕/在那个慢慢消失的年代/像时光,爬满我的眼角”(《怀念烟火》)。那烟火是人间的温度与光亮,刻录在岁月里。故乡的炊烟,这平凡的炊烟扑闪着最美的光,“我”深爱着乡村的炊烟,更爱着那里的亲人…… 诗人是悲悯的,凝视着现实人世的一草一木。城镇化不断分解着乡村的原生态与风土人情,但淳朴的情怀却是生命永恒的燃料。“我支支吾吾/无所适从……倾倒着惦念/它们遭受乱砍滥伐,痛心疾首”(《面对故乡的群山》),诗人回忆云贵高原上的草木给予无声的安慰,对故乡的山水田林、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这是因为他对故乡的爱是融入血液里的,不管走得多远、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这种爱都不曾改变。 (未完待续)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