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已被推荐到首页「文娱」频道
#晚潮# 体验人生 如若把生命看作是场旅行,那旅行的意义是为哪般?是目的地,是沿途风景,还是陪伴旅行的人?一千个人或许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殊途同归的却是,旅行结束,所有的人、事都将与我们告别,那这只有一趟的生命旅程,又该如何度过? 因为工作原因,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往返绍兴和金华,考虑到时间成本,我大多选择乘坐周日晚间的绿皮火车返金。红眼班车,始发宁波终到昆明,硬座几乎次次座无虚席,过道也常常塞满了人,逼仄的空间近乎让人窒息。落座后细细观察,车厢内的多数人,大多皮肤黝黑、肤色暗沉,还没睡着的人刷着聒噪的短视频,几个脱了鞋袜的中年男人翘着二郎腿聊着天,车厢里时不时还会传来一阵阵泡面与汗酸的混合气味,这是我乘坐这趟火车时的常态。 倘若没有工作变动,我大抵是没机会坐上这趟列车,遇上这些人的,而这些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在表达和展示着一个我不曾接触到的世界,那是我作为井底之蛙所看不到的一片天。倏然想起前些年网上曾流行过的一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当时还只觉是笑谈,现目及所见,无不提醒我,世界之大,只有走出去看才知道。曾与他们有过短暂闲聊,有的为省几十或一两百块车票钱,买硬座从宁波到昆明,车票紧张无座时,迫于囊中羞涩只能买张站票;有的舍不得买车上二十块的盒饭,大包小包拎着泡面火腿;还有人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怕睡着孩子摔了,就绑在胸前,母亲和孩子都酣然入梦。 这是真实的世界,在高铁已成为日常出行工具,业已认为绿皮车马上被历史湮灭时,看到这些为生计而四处奔走的人,才觉认知的世界太小,才觉没见过什么世面。 “所谓世面,只不过是世界的某一个面,见过世面,不就是坦然的接受这个世界上千奇百怪的人和事吗?”这是网上一句关于世面的高赞回复。是啊,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一亩三分地的眼界去看这个世界,只能是在门缝里、井底下的视角,把世界看扁了。 明代大儒阳明先生曾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是对见世面最好的诠释。这三个见,显然不应囚禁于方寸之间,要走出去、去经历、去感受,才能看到天地之宽、众生之象,才能看到自己之渺小、之短浅,从而学会以悲悯之心渡己,以博爱之心渡人。 而如何去看见这个世界,从而获得人生至深之体验。我想,概莫为读书、旅行和思考了。 读闲书是不二之选。何为读闲书,即非功能性之书,譬如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中国古话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我看来,这闲书中,不仅有颜如玉,还有作者笔下的芸芸众生、万千风情,有作者对时代洪流下,人性的嬗变、世事的体察、价值的追索,这些都借由其刻画和塑造的主人公之故事、之遭遇展现与表达。阅读过程即是对话过程,与主人公对话、与古往今来伟大的作家对话,在阅读中,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相知,身临其境去体验他们的遭遇,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对话与体验过程中,视野得到拓宽、认知得到提升、价值得到重塑。 走出门是必由之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中的人物再丰满、故事再曲折,也终究是艺术作品,其手法或表达也会带有相对强烈的主观色彩。现实往往会比剧本更加精彩,走出门,到大自然去,到寻常巷陌、市井烟火里去,到人迹罕至、山野荒村中去,倾听自然的呼吸,与青山绿水对话、与历史遗迹对话、与城市烟火对话,与一个个可爱有趣、生动具象的生命个体对话,感受自然的多姿与灵动,人间的暖意与柔情,世间的丰富与美好,或一人,抑或三五成群,并非旅游,而是旅行,并非走马观花,而是不断发现,发现那些未曾见过的精彩,触摸那些个不曾接触到的真实世界。 用心悟是得道之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读书抑或切身体验,若仅仅是只进食不消化不吸收,那体验感也将是昙花一现,并不持久。体验人生,这体验感从何而来,是以所见、所听、所闻而所思、所感、所悟中来,思考人生之重大课题,追索生命之存在意义。周国平说,世上本没有什么意义,只是文字出现了,人之思想出现了,“意义”二字就来到我们的身边了。每个人因生长环境、受教育程度、职业属性等不同,对于意义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对体验感、获得感、归属感均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的是,有意义的人生,是即便阅尽人间沧桑无数,再回首,依旧心驰神往的人生。 生命是场旅行,更是一场修行,即是一场孤独的行走,又是一场喧闹的狂欢,沿途会遇到很多人,又会和很多人挥手再见,会喜悦、会悲伤、会迷惘、会感伤,一切又都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最终烟消云散。但这场旅行,应要看过风景、留过脚印、见过世面。 生命是场体验的剧场,剧目的导演和主角都是自己,该如何演好这场戏?终究是要取决于自己。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