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已被推荐到首页「文娱」频道
无声的世界(一) #人间烟火气# 两年前的一天,突然觉得左耳有东西塞住似的很不舒服,忍了几天还是到医院去看,医生说耳朵里没东西,做个听力试验吧!听力结果一出来,医生诊断为:突发性耳聋。需要马上输液治疗。问医生:会好吗?他说大部分人会好,但也有少部分人不好,这种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拖久了就没办法。 查百度,解释是“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 急急忙忙地配药输液,坚持着每天去医院报到,配药输液,伴随着耳鸣、耳塞、头晕、头胀的系列反应也出现了,只有清晨醒来时在无声的世界中才感觉安稳。   七天到了,再去医生处配药时,女专家问了情况后说再做个听力测试吧。结果出来一对比没什么变化呀!就对我又说:“看这情况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马上住院,你若同意的话,先去做核酸检测;二是到杭州上海大医院去,如果你要去的话,建议你去上海,那里是全国最好的,而且你要去的话输液不能断,我先给你开今天的盐水,明天就去;三是去越城区人民医院,他们这里是绍兴看耳鼻喉最好的,有些药我们这里没有,他们有”。看我犹豫不决的样子,她说:“还是去越城区医院吧,现在去还能输液,要住院的话那里也有”。 从医院出来,匆匆开车到越城区医院,医生一看说是要在耳朵内注射、并输液,第一次躺在治疗台上侧着头接受耳膜剌穿注射,当冰凉的药水在耳膜内流入后,紧张的心情难以言传,注射后在治疗台上一动不动地躺二十分钟。隔天注射一次,加之每天输液,七天后再检查。 在输液的过程中,我渐渐地了解到,突发性耳聋发病的人很多,不少都是输几天液就好了,而我迟迟不见效果。忍不住在网上查询上海的专家,查了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医院的网站,所有的专家近期都无号可挂,倒是在好大夫网站上有一个专家加号的号子。在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医院浦江院区的,时间刚好是我七天输液之后。 开车去浦江院区,跟着导航,一直走高速,也不用进市区,倒也方便。医生是美国博士后回国,现在是博士生导师,不高的个子,也随和。进诊室后问了一下情况:很干脆地说:你已经把应该治疗的程序都走过了,好了也好了,不好也没办法了;问他什么原因引起,回答无法判断;可以吃药吗?无用;中医呢?无用;打针灸?无用。如果你仍不死心的话,耳膜里再去打三针,还不好就没办法了。要配助听器吗?不用。 不死心,回来后继续进行耳膜打针外,又在浙江中医院又挂了一个专家号,西医不行找中医,天无绝人之路吧。在浙江中医院,是一位女专家,年龄不大,一问情况后,开口就说:“你怎么不住院”?我说住院有什么好?回答说:“住院好处多着呢!可以用门诊不能用的药,可以做高压氧舱。看你的情况应该赶快住院,再往后拖,真的没希望了”。当即开了住院单。我说能用中药吗?她说中药要后一步用。 不同的态度让我难以决择,回来后准备着去住院,又到医院去开转院证明,接待的医生不仅不开证明,还说住院根本无必要,也不会有太大效果,还不如直接去做高压氧舱。思前想后,住院放弃吧,做高压氧治疗。 老母年已九十,原来是医院的针灸医生,退休后一直有人找来寻医,老母也乐与助人,周围落了个好人缘,近来年事渐高,走路、生活迟缓起来,耳朵也重听了,慢慢地也少给病人打针了。知道我得了突发性耳聋,自告奋勇地要给我打针灸,并专门翻出原来的医书温习。看着老母迟缓的动作,进针的手势与力度也远不如原来了,耄耋之年仍然为我打针,爱子之心之切。 在网上挂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专家号,又去上海看了中医,在做高压氧舱的同时,用中药调理。问医生这样吃中药大概要多久?医生回答:“要想恢复听力,这个神医还没出世呢”。   高压氧舱治疗是在一个形状如飞机机舱的封闭室里进行的,十个座位,面对面坐着,随着舱外一声加压开始,坐在舱内的人就要不停地做调压动作,不然在升高的气压作用中耳膜会难受、疼痛、耳膜甚至会穿孔。到一定气压后再戴上面罩吸氧,当中会有一定时间休息,再吸氧后停止,减压同时做调压动作,之后开舱结束,每天循环一次。做高压氧舱的病人除了突发性耳聋外,有车祸的、有脑梗的,有头部开刀动手术的……等等,是康复治疗的一种方式。坐进氧舱,互相间打听各自的病情,无论年长年幼,病重病轻,在这里都是病友,在谈论中相处融洽,每天一见,不时地有老的退出,新的进来。   在氧舱治疗久了,彼此间的话语也多了,所听所聊的话语中大多离不开病情和看病的过程,其中就有老孙他们的故事。 老孙,五十多岁,瘦瘦的个子,总是锁着眉低着头带着一丝愁容,很少说话,即使说了,话语声也很轻。车祸头部受伤后左侧头部有很长的开刀痕迹,右侧额头有很大一块内陷,没有骨头,要三个月后才能补上去,每天陪护他的是七十四岁的丈母娘,她个子不高,带着一副笑脸显得很慈善。丈母娘每天把他送到舱内安排好后才出舱,并托付舱内的护工照顾。出舱时她总是第一个站在舱门口,捧着老孙的衣裤进舱给他换装,一边耐心地安慰着女婿。说起女婿的受伤经过,电瓶车与大货车相撞,撞到后即不醒人事,是货车司机报警并把他送到医院的。“可怜呀!”她叹息着。因女儿在市区上班,所有的照顾都落在她身上,开刀时在医院陪护了四个星期,现在做高压氧又每天陪护。说了一句:“我也七十多了,真的吃不消,但为了女儿,也没办法。”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