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从阮孚弃官逃生说开去 吴 青 前段时间,报摘了多篇有关阮孚的文章,引起了业界的争论,议得最多的是阮孚变节逃生的社会根源。有人说环境恶劣,活命尚难,变节可谅可悯,有人则不然。我就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谈谈自已的见解。 阮孚,字遥集,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是晋朝大臣始平太守、音律大师阮咸之子,而阮咸系竹林七贤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曾祖父阮瑀,是誉满天下的建安七子之一,可谓是名门之后,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少时入为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累迁侍中,南安县侯,吏部尚书等。后因晋成帝即位,外戚庾亮干政,担心内乱,求任广州刺史,未至而卒,一说是惧于苏峻祖约之乱,发狂而死,葬于明招山中。可信的阮孚史载并不多见,较为有名的是《晋书·阮孚传》中的金貂换酒,《世说新语》中的阮孚蜡屐,沈约《俗说》中的求取宋祎(美人),而这些记载多多少少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文风骨和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不仅作家作品日益增多,而且文学性艺术性不断提高,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形成了五言诗的鼎盛。首先出场的是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它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慷慨悲凉,夹叙夹议,针砭时政。飞辨骋辞,溢气坌涌。反映了政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有的触及了统治阶级的痛处,为其所不容。与曹氏势不两立的孔融、弥衡等被惨遭杀害。 随着曹植于太和六年的去世,建安时代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他们是司马氏和曹氏残酷争权斗争中逃避现实消极反抗的产物。它完全失去了建安诗歌鲜活明快的特色,代之以沉痛委屈韬晦的风格,同时追求玄学和哲理化倾向。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兵变,一举扫灭了曹氏集团,依附于其的何晏、丁谧等名士纷纷被杀,夷三族。不几年,又杀掉了对立名士夏侯玄、李丰、吕安、嵇康等人,"天下名士去其半"。一时风声鹤唳,宇内悚惧,名人雅士无不胆丧。 其实,早在魏明帝(曹丕之子)死后,曹芳继位之初,何晏等人极力说服当时的掌权大将军曹爽,对司马氏要"及早图之"。曹操生前对司马懿也颇不放心,称其"狼膺虎视",嘱其子孙要慎用之。且观司马懿的两个儿子相貌,决非淳善之类,长子司马师,左目下有一黑痣,痣上有三撮黑毛,极是凶虐,次子司马昭方面大耳,双目生威。爽手下高士不少,岂能不知?何晏在诗中写道:"常恐失网罗,忧祸一旦并…逍遥放意志,何为忧惕惊",暴露出当时名士心惊肉跳的恐怖心理。然曹爽等优柔寡断,一次又一次的失去机会,终于公元249年,爆发了高平陵事件,曹氏集团全盘倾覆,其党羽引颈就戮,血流成河。由是观之,与其说当时文人悚惧祸端,勿宁说是担忧曹氏后辈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一朝失算,累及子孙和旁附。 当然,为了巩固到手的权力,司马氏又极力拉拢社会名流,如钟会、王肃、山涛等人,成立所谓的"名教"。据说司马府中日日酒宴,夜夜笙歌,前客未走而后客又至,以网罗党羽,扩大势力。其求贤若渴之心,不亚于曹操、刘备,袁绍等。对于投靠他们的人才,少不得高官厚禄,良田美宅,以结其心。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除唐宋由于统治阶级本身大多是文人或艺术家,文人的地位空前提高,但以后的岁月,文人如履薄冰,元代知识分子地位极低,几乎没有出仕的机会;明统治者对文人采取高压政策,稍不如意就被腰斩;清则大兴文字狱,文人雅士莫不三缄其口。总之,无论哪朝哪代统治阶级无不挥舞着血淋淋的屠刀,叫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魏晋时期亦不例外。以"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为例,依附于司马氏之后,一路青云直上,从吏部郎直升到大将军从事中郎、吏部尚书、太子少傅等,并欲荐嵇康以自代。岂料嵇先生不识时务,屡屡以打铁、灌园、醉酒的方式轻慢朝廷使者,甚至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战斗檄文,嬉笑怒骂, 言词愤激,文笔峭刻,酣畅淋漓,终致杀身之祸。 血腥杀戮自晋武帝篡魏后渐渐平息,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比之汉末三国,社会较为安定,生活较为富足,虽有皇室军阀士族间的争夺,偶有文人见杀的,但与政治无甚关联。此时的士人的普遍的心态是求实逐利,求名自适,表现为奢侈清谈纵欲。在诗歌形式上表现为玄言诗、仙游诗、山水诗等。阮孚主要生活在这个时代。由于他是"竹林七贤"之后,经人推荐,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镇南将军等职。所以,说他变节求荣,甚为牵强,光宗耀祖,追求富贵是人之共性,即便是陶潜李白这样的大家亦概莫能外;说他逃命可悯,窃以为不然,嗜杀成性的司马昭之流早已作古,其后人对士族文人礼厚有加,阮孚又无反晋之言论,怎会有性命之虞?至于他挂印保命出逃,实为可笑之举,只能说明他(包括当时许多的士大夫)无志无才无德,废物而已。《晋书》称阮孚放纵不羁,好饮酒,时称"兖州八伯",仅有"未知一生当着几两屐"一句尚有可圈之处,余者皆不可取,即无嵇康之慷慨峻切,又无其祖叔之才华意趣。说起养生,更无稽可考,即便有,也是服食之事,于身体有害无益。不如不去说他罢。 千年事,堪回首。然今日事,细思之,仍在原地。 2023.9.13再稿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