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已被收录至「晚潮」精选
已被推荐到首页「文娱」频道
已被收录至「晚潮」精选
已被推荐到首页「文娱」频道
#晚潮#八千卷楼谈往 朱光明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绵长的文脉,这是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我喜欢观察城市,思考其民风民俗,还有背后的故事。比如,每到一地,我总要看看这个城市还有没有藏书楼,有没有旧书店。如果一个地方能有藏书楼,还有旧书店,说明这里的人热爱读书。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一些人的名字熠熠生辉。在时间的坐标上,他们的不经意的举动,为后世留下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遗产。比如杭州八千卷楼的代表人物丁丙就是这样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个普通人,而从对杭州文化的贡献来看,他却不是普通人。在丁丙兄弟的经营之下,八千卷楼和常熟的铁琴铜剑楼、聊城的海源阁、湖州的皕宋楼并称为晚清四大藏书楼,驰名全国。 丁丙是晚清著名的藏书家,也是热心地方文化的人士。丁家是杭州的大户人家,家里是做生意的,世代经商,家底殷实,有钱,也有文化。丁氏家族喜欢藏书,这个是有传统的。丁丙的爷爷丁国典热爱藏书,每次看到善本,都忍不住买下来,细细把玩、研读,这是爱书人的癖好。收藏图书,有了一定的量之后,会想着建个藏书楼来安放它们。藏书楼建在梅东里(梅东巷),大约在今天的体育场路与中河路交界处一带,挨着当时的贡院。后来,丁家又搬到麒麟街、皮市巷等处。 提到藏书的话题,丁国典想到了他的祖先丁顗,这是他频频致敬的先祖。丁顗谈到,“余藏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丁顗大约生活在五代后唐至北宋初,藏书达八千卷,于是把藏书楼命名为“八千卷楼”。丁国典知道这段故事,于是藏书楼的名字继续叫“八千卷楼”。同时,他还请大学士梁诗正的儿子、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的书法家梁同书题上“八千卷楼”的匾额。丁国典这种爱好传给了丁丙的父亲丁英,而且丁英对书的痴迷更甚。丁英经商,往来于齐、楚、燕、赵,生意做到哪里,买书也买到哪里,遇到好书,总是忍不住多看两眼,难得一见的“秘籍”就买回家看。在丁英的努力下,八千卷楼规模初具,“插架渐富”。到了丁丙和他的哥哥丁申的时候,藏书就更多了,蔚为大观。在1861年,太平军攻打杭州前,八千卷楼的藏书约三万册的规模,成为天下著名的藏书楼。战乱之后,丁氏藏书损毁殆尽,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 考文献而爱旧邦。作为杭州人,留心收藏乡邦文献是丁氏兄弟的重要使命。八千卷楼的藏书,杭州的地方文献是其中的重要特色。他们不但收藏相关文献,还刊刻出来,让其广为传播,为更多的人所熟悉。比如丁申、丁丙二人编纂的《国朝杭郡诗三辑》(简称《三辑》),就是接着吴颢、吴振棫的《国朝杭郡诗辑》(简称《诗辑》)《国朝杭郡诗续辑》(简称《续辑》)继续纂辑的。吴颢、吴振棫的《诗辑》《续辑》很不幸,“版毁于兵”。于是丁氏兄弟二人继之以《三辑》,重新雕刻《诗辑》《续辑》,晨钞暝写,下了不少苦功夫,终于使得有清一代杭州诗人的诗作得以完整展现出来。令丁丙悲痛的是,“书成,先兄不及见矣”。 战争的破坏,江南文化世家及其藏书楼多被焚毁,这让丁丙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对于杭州先贤,他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整理他们的文集。比如他刊刻《西泠词萃》,收录六位乡贤的作品,分别为宋代姚述尧《箫台公余词》、周邦彦《片玉词》、朱淑真《断肠词》、元代仇远《无弦琴谱》、张雨《贞居词》、明代凌云翰《柘轩词》。在编这些书的时候,丁丙忧心忡忡,生怕这些书“单词薄帙,久仍湮没”,所以把他们编成丛书,希望能传之久远。除此之外,还有《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武林坊巷志》等书籍,为杭州文献的保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仅如此,丁丙还发起对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补抄工作,让文澜阁的藏书得以延续至今。笔者在《幸也文澜》已作介绍,不再赘述。作为杭州的重要藏书场所,八千卷楼是杭州文人读书、交流的热门打卡点。比如张毓贤约上张渠贤一起看书,前者留下了《偕石府兄登八千卷楼》,诗云:八千卷轴贮高楼,结伴登临足解愁。乘兴而来窥竹素,杜门不出胜花游。弟兄话旧情三载,君我联吟屋两头。为爱奇书多满架,濒行翻欲小淹留;后者则吟出《留别题八千卷楼壁》,有“客子流光忘故里,主人雅意聚中庭”,道出了读书之乐,不觉时光飞逝。著名学者俞樾为《八千卷楼藏书图》题诗,有“双丁之名动九州”“数十万卷聚一室”等诗句,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丁氏家族八千卷藏书楼的影响力。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