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乡土散文丨农村人眼中的城里人 文/江浙一兵 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村泥腿子,小时候对城里人更多的是羡慕嫉妒恨,总感觉城里人什么都好,有吃有喝有班上,还不用干农活多好! 父辈们"早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村人的真实写照。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要想成为城里人,有几条路可走,要么参军入伍有出息,要么读书考出去城里上班拿工资,实在不行,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可以买一个商品粮户口,但人仍待在农村,心理上感觉自己身份不一样了,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我们一同入伍的那批战友中,有几个是城镇兵,那时我对他们的印象:一来脑瓜子活络,二来见多识广,三来有一种优越感。作为农村兵的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卑感比较严重,怕见生人面,不善言辞打交道,遇事喜欢往后躲,但忠厚老实本分,且特别能吃苦,却又是我的最大优点。 我父亲兄弟姐妹有7人,有两个妹妹也就是我的姑妈生活在大上海,在我儿时的脑海中,城里人都特别小气,吃饭碗是很小的一只,且特别不喜欢穷亲戚登门做客。10岁那年,父亲带着我和大姐秀兰第一次去大上海小姑妈家,彻底颠覆了我对城里人固有的不好印象。 小姑妈家住在大上海闸北区蒙古路的一个小弄堂里,且是一个阁楼,面积不过三十个平米,当时大表哥建平已成家另住,小表哥建鹏同小姑妈夫妇同住一处,显得特别拥挤,我们的到来更是加剧了小姑妈家住房的紧张,打地铺成了唯一选择。 小姑妈见是父亲带着我们来了,欣喜万分,主动迎上来招呼我们,给我们忙吃忙喝的,一大桌子饭菜端上桌,姑妈还刻意用大碗帮我们装上满满一碗白米饭,她是怕我们客气吃不饱,还不停地给我们夹菜,那顿饭可是我在城里亲戚家吃的最放松最美味的一顿饭。多少年过去了,仍令我回味无穷。从此让我彻底改变了城里人小气的印象。 在我们农村谁家要是有个城里亲戚来了,如同看西洋景,私下里会议论纷纷。瞧!人家城里人,雪白粉嫩的,一口普通话,穿衣服多洋气,举手投足之间都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城里人真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所在的生产队来了一位女知青,安排住在一个农户家里,同社员一起同出工同生产同劳动。那位女知青烫了一头大波浪,用农村话说:"特时髦!"身穿喇叭裤,脚蹬一双半高跟皮鞋,让我们下泥巴人亮瞎了眼,心想穿着这么时尚,她能吃得了这分苦吗?后来那位知青不仅能吃苦,而且与当地社员打成了一片,临走时社员们都依依不舍。这是一位城里知青给我的印象。 后来我在外地工作,也找了一位城里人做媳妇,心里上虽有距离感,好在岳父母是农村进城的,这种距离感瞬间缩小了许多。再说城里人也不是什么都比农村好,就业是最大的难题,如果找不到一份工作,失业在家,父母会愁死。城里人虽说大多数上班拿工资,也有富人和穷人之分,有的条件差的,日子过得还不如农村人呢!从此我对城里人又有了另一种印象,城里人也是普通人,城里人也不容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如今呀!农村人扬眉吐气了,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江浙农村人,洋房别墅小汽车样样有,养鸡种菜空气新鲜,城里人特羡慕嫉妒恨起农村人,在农村能拥有一处老宅和二三分地,过着诗意般的田园生活,那是城里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完稿于2023年9月20日吉山。图文原创/江浙一兵。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