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客_w8udno
2023-09-05 00:06
浙江金华
关注
#晚潮#
风流八咏 ——古婺十景之八 刘瑞苑 金华古子城始建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古子城是内城,位于市区江北。它是古代府署、文庙、寺院等政治文化聚集地,金华城市之根,曾是金华历代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千百年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从酒坊巷的南边巷口左转进入八咏巷,向前行十几米,眼前是一座高8.7米的石砌台基,石壁上爬满密密麻麻的青藤,纵横交错,相互缠绕,如一张织成的巨大网纱青翠碧绿地点缀着这坚如磐石的基底。 原台基中有一门,据清康熙年间《金华府志》记载,此门叫桐树门,是金华子城门之一,门内十余株生机勃勃的梧桐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得名。民间传闻祥瑞的梧桐树能引来凤凰栖息,因此让此遗址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和美好愿望。 仰头向上看,坚硬结实而又宏大气魄的台基上用它万钧之力托起了 “两浙第一楼”的千古名楼八咏楼。此楼是南朝隆昌元年(494年)东阳郡太守沈约建造,原名玄畅楼,后改元畅楼,唐朝时因沈约的八咏诗遂改名为八咏楼。诗坛泰斗艾青曾亲笔题写“八咏楼”三个字,为八咏楼增添了浓浓的诗韵色彩。 我用力攀上三十级石板台阶,正对面有座石框门,门上方在“蓉峰书院”四个大字,它是以金华山的尖峰山命名(又称芙蓉山),是乾隆七年,金华知府郑远于遗爱祠旁重建书院。 往左行,来到了八咏楼,楼高数丈,总面积2485平方米。由南至北为亭楼,正楼、厅堂和楼屋依地势而建,它是一座四进重檐楼阁,歇山屋顶,翼角翘起。 在第一进亭楼下有沈约和智者寺主持慧约的雕像,他俩正在此雅聚。沈约的穿着和气度与八咏公园像一模一样,也是官袍在身,神情专注,面目慈祥,风度翩翩,书不离手,一看就是个饱学之士。看他口中正朗诵他的八咏诗。而智者寺的祖师是义乌人,他曾是南朝梁武帝的国师。南朝494年沈约出任东阳郡太守携慧约同行。此时的慧约面对好友,手举小童倒上的香茗,专心致志地聆听好友的杰作。而后他俩又讨论起儒家和佛教的深奥之处。沈约是金华1500年前的父母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史学家,他还是南朝齐梁年间的文坛领袖。他高瞻远瞩,将八咏楼选址古代金华的制高点能使人一览三江六岸的美景。并因而引来了李白、赵孟都曾经歌颂过八咏楼。尤其是女词人李清照、白居易、吕祖谦历代文人名士都登楼赋诗咏楼。现共收集到有关八咏楼的历史诗赋140多首。 亭楼的后壁内嵌有清道光三十年重建八咏楼的石碑,光绪二十二年的石碑,记录了八咏楼的变迁。 在亭楼旁,有十几级陡峭的石阶是上八咏楼二进正楼,三进厅堂的必经之道,没有扶手,胆小的我只得蹲下身来手脚并用攀爬,终于站在久违的正楼和厅堂里,该单元序厅通过多媒体灯光里再现了八咏楼屹立于婺江之畔的雄姿。观李清照在婺江水光泛舟游玩,暂时将遭受兵荒马乱,家破人亡之苦抛在脑后。婺江中百舸争流,岸边绿树成荫,远处南山连绵,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1134年秋,李清照因战乱前往金华投亲靠友。在金其间,她经常登楼吟诗,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题八咏楼》是她的千古名句。世人不知是八咏楼的千古名楼成就了她的千古名句,还是她的千古名词成就了八咏楼的千古名楼。 八咏楼屡毁屡建,现有建筑为清代所建。在八咏楼内设有“两浙第一楼”的主题陈列馆展馆,展览分为“八咏名楼”“千古风流”和“诗赋满楼”三个单元。 楼上清照泛舟处立着一尊白色塑像,她书卷在手,衣着素雅,发髻高束,天庭饱满,柳眉双皱,眼露悲戚,脸色阴沉,身形消瘦,透露出一代才女竟落得无家可归的凄楚。 李清照虽然一时兴起泛舟在婺江之中,当她静下心来,想起国破家亡,丈夫死,千金散尽又离乡背井,无依无靠,只得寄住在金华酒坊巷陈姓家中。情绪极其低落,悲戚之余写下了《武陵春》一词。“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叙述了当时的处境,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心情。词中展现了暮春时节,风已停了,残花落尽,在深深的庭院中她想到此时正好是双溪泛舟游玩的好时机,而她对丈夫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看到宋室江山一败涂地,声泪俱下,在哀愁和悲伤中无法自拔。所以她写道这小小的舴艋舟怎能载得动她的许多忧愁呢。 在二楼的展厅里李清照在金华其间还教侄儿们玩“打马”博戏之一种,即打双陆。双陆棋子称马,故称打马。李清照曾经将这种博戏加以改革,并编写出《打马图经》,同时写出一篇“打马赋”。展厅的墙上还挂着它的图。打马赋很冗长不一一陈述。但李清照却另有含义,她咒骂大举南侵的金兵一定会很快死亡,免得百姓流离失所。这打马图上满眼都是骅骝之类的骏马,在这国家民族危难之际,要是真能与抗金战士们同生共死,横扫金兵,收复失地多好,花木兰在强敌面前能跃马横刀,奋勇杀敌,堪称巾帼英雄。而我如今己年老力衰,不能象木兰那样志在千里,杀敌卫国了,但总盼着相将渡淮,再见中原。时年李清照己50多岁,但她满腔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在楼的左右两侧分别介绍了沈约、唐仲友、李清照、朱大典四个与八咏楼密切相关的人物。元末著名将胡大海,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等也在八咏楼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尤其是明末将领朱大典,清军南下,他退守金华府城,清军攻城二十日,朱大典在城内将士弹尽粮绝下誓不投降,最后他带领亲信及家属赴八咏楼火药库,点燃引线殉国,八咏楼也在战火中被毁。里面的玻璃柜中还陈列着沈约家族宗谱多巻,金华唐氏遗书等历代名人传记,资料非常宝贵。 楼阁上方,雕梁画栋,有条龙正张开大嘴,水花四溢。梁上还刻有跳跃的朱雀,正在叽叽喳喳欢叫,花草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机。 楼屋南方几级木质台阶,有一平台登高眺望远处,有两扇窗户敞开,挂着两只古色古香的木质雕花灯笼,上有“八咏楼”几个字。我从窗户极目远望,八咏公园尽收眼底。牌坊和沈约像高耸园中。四周树林成片,婺江上的燕尾洲上建起的中国婺剧院如天鹅展翅。此情此景我想起了古代的李清照,那一天她也同样站在此处,吟出了那首《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千古绝唱,经久不衰,留给后人。 从楼上下来,在楼的东边,竖起七块一人多高的古石碑,有宋代苏轼词《满庭芳》,有重建吕成公祠碑记,有金华县重修宜圣庙学记,有清代立的碑文,也有明代立的碑刻等等,看来都很珍贵。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三年,留下了一诗、一词、一赋、一图经,不仅使八咏楼绽放异彩,让金华这座城市留下极其宝贵的遗产,2015年重修后凤凰涅槃成为金华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在八咏楼前的东阳江上架起横跨两岸,形似板凳龙的彩虹桥(又名八咏桥),在八咏楼正对面的八咏公园里,金华古代地方官,八咏楼的建设者沈约屹立在园中受人敬仰。八咏楼将双溪、八咏桥、酒坊巷、八咏公园连成一起,成了金华和古子城的核心景观,虽经历千年风雨,八咏楼仍与金华城共存。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