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晚潮#到代州去(二)太感啊,你的名字叫坚强 黄岚2023.7.8 次日清晨阳光正好,我与父母到酒店附近的五一广场领略太原风景。太原,简称并(bīng),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是山西省省会城市,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山西省,简称“晋”,面积15万平方公里(浙江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00万(浙江6500万,可见江南人口的密集度)。18年前我们到五台山时来过太原,仅限于火车站。印象中的太原灰蒙蒙的,这次来感觉亮堂了一些,街道宽阔了些,楼房高耸了些。 太原地处北、东、西三面环山,北靠系舟山、云中山,东据太行,西依吕梁,南接晋中平原,简单说是夹在西山和东山两边山中的狭长地带,而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水(黄河最大支流是渭水)南北穿城而过。 太原的历史,就是一部2500年的战争史。山西之地上,历来也是谁的拳头硬谁来称霸。太原古有“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之称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是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当初周成王桐叶封弟姬虞至唐地为王,姬虞又称为唐叔虞,其子因境内晋水而改唐为晋,尊姬虞为第一代晋王,因有晋祠。在晋国历史上,有几个非常有名的君主。公元前771年,晋文侯勤王有功,护周平王东迁洛阳,从此东周开始,也是春秋时期的开始。而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在外流浪19年,文治武功卓著,回来重建晋国辉煌,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传说现在的清明节就与重耳有关。他归国即位后分封有功之臣,忘了介子推。后来介子推躲在绵山上不出来,即使重耳烧山宁可死也没出来。后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在现山西介休),立庙祭祀,并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年重耳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山西历史之厚重可见一斑。 晋国历史上,争霸的主要对手是楚国。晋楚之间13场直接战争中,晋国11胜2败。前期晋楚两国平分霸权。晋楚争霸主要有三次大战:前632年城濮之战(山西博物馆有介绍),就是晋文公指挥,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庄王指挥,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晋文公去世后,新即位的晋襄公身着丧服,与想乘郑、晋两国国君新丧偷袭的秦军战于崤山(前627年崤之战),尽灭秦军,擒秦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秦国偷鸡不着蚀把米,晋国继续称霸。 至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狄人,太原地区开始始入于晋国版图。春秋末期,晋公室力量渐弱,被智、韩、魏、赵、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在这时在太原(时称晋阳)发生第一场改变其命运的大战,公元前455年至453年,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大战智氏,智氏失败,胜出的韩赵魏三家直接瓜分晋地,此战史称春秋晋阳大战。从此晋国式微,直至公元前376年(晋静公二年),赵、韩、魏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 公元前403年,赵国最初立国为赵,初都晋阳,后才迁至邯郸。这可能是晋阳第一次得到重遇。公元前247年,秦国将太原地并入秦国,始置太原郡,郡治晋阳。汉时刘邦封皇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与一样才明白,原来刘恒的代国国都在晋阳,是在太原呀。不知现在的代县与之有何关系,这个疑问先放一边。而并州一词,最早出现在禹分九州之际,为九州之一。汉时汉武帝元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雁门、朔方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隋改太原,地方与今太原市略有不同。因此在太原城市中,随处可见“并州”字样。 再来看这太原的战争史吧。太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其重要性,是因为太原处于中原和草原衔接过渡地带所决定的。因此,古代并州战事频度之密、幅度之大、烈度之强,都达到十分罕见的程度。其中规模较大的30多场战争,其中多场关乎太原城的命运,曾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看这些战争,有“得太原得天下之感”。像“三家分晋”的晋阳大战,战胜一方直接立国。西晋晋阳保卫战(304—316),五胡胜出,随后少数民族交替占领该地;而北周攻晋阳之战(576年),北周胜而北齐国灭;李渊就是在太原起兵建立的李唐王朝,因此对太原有更深厚的感情。在唐时,安史之乱中的太原保卫(757年),唐朝大将李光弼,以十分之一于敌方兵力固守太原,获得大捷,胜出后扭转安史之乱战机,这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是唐朝得以继续生存之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没想到我们现在所处的五一广场,竟是太原的地标,是太原市最早的广场。广场有三大主题元素,首义门、国旗、雕塑。中间一条马路将广场分成两部分,吸引我们的是在广场中轴线位置上的一座城门——首义门。首义门,坐北朝南,是太原城的南东门,建于明洪武初年,晋王朱棡就藩太原后,因皇帝的圣旨皆由此入城送进王府,因此称为承恩门。这也是明朝初年为扩太原城时修筑的两座南门之一。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承恩门改名为首义门。现在城门是新建的,2021年11月3日才竣工。我们在南方,很少有机会见到这雄伟的城门。整体由大块的青砖砌成,从门形上看,城墙有1米多厚。因不能登上城门,我们穿过中线,沿着城门走了一圈。“锦绣太原”牌匾,承担起太原市的精神象征和城市灵魂。看到“锦绣太原”这四字特别让人感慨。战争这么频繁,打一次,毁一次,又重建一次。多么坚强的太原啊!这2500多年来,恐怕没有像她这样一直循环着毁灭修建的城市了吧!而每一次被毁,她都选择站起来,太原啊,你的名字叫坚强! 最近一次毁城应该是解放战争吧!我们走到南广场时,看到国旗与一组题为“力量”的雕塑,正面说的是解放太原之战,其背面是抗战故事雕塑。太原解放战争是最惨烈攻城战,从1948年7月至1949年4月,历时6个月,两军死伤17万。整个战役堪称解放战争期间伤亡人数最多、最为惨烈的城市攻坚战,阎锡山军守城作困兽斗,4月24日,徐向前、彭德怀指挥的解放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强攻首义门,解放太原,结束阎锡山部在山西近40年之久的统治。 图一五一广场图二父母在太原城楼前留念图三山西博物馆内“晋国霸业”展览图四龙形觥图五晋候pi壶图六战争示意图,图七五一广场力量雕塑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