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晚潮#在阿联酋寻找中国餐馆 孙炜 到国外旅游,导游一般都会帮助安排在中国人开的餐馆就餐,就我而言,认为中餐也不尽然,吃一点所在国的饮食,了解一些当地的饮食文化,也未尝不可。而在阿联酋可不一样,找中国餐馆,主要是为了解决我等“酒鬼”的“酒馋”。 行前导游说,每个人能带1000毫升液体,按逻辑推理,这1000毫升可以是水、可以是酒、也可以是其他液体。尽管人人皆知阿联酋缺水严重,且有人提醒我应该带水前往。但我等酒友都喝了一辈子酒了,肯定是舍水而带酒,再说,大家带酒,就我不带酒,都没面子啊!因此,早早地就把两瓶瓶装酒准备好,放到旅行箱内,周围捂得严严实实,生怕出点什么差错砸了酒瓶。在上海浦东机场托运完毕,一个个面露喜色,就象打了胜仗一样。在迪拜国际机场提取时,首先关注旅行箱有没有漏出的液体,一切无碍了,才跟着导游急急地上了旅游大巴。 “地陪”导游一开讲肯定要讲用餐,冒出了一句在阿联酋的阿拉伯人餐馆不能喝酒。说这句话的时候,酒友们和他们的妻子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竖起耳朵等待着导游的下文。导游接着说:在阿拉伯人开的餐馆绝对不能喝酒,因为这是古兰经规定的,在中国餐馆可能可以喝酒,并且是要在有“酒证”的餐馆才能喝。终于听到了“弦外之音”。也就是说,古兰经管的是阿拉伯穆斯林,而不是我们这些个“老外”,丈夫们、妻子们都松了口气,感叹阿联酋的规定还是非常人性化,终究各国的文化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论之。 下榻宾馆后,我急切地在“度娘”里查阅有关喝酒的规定,在伊斯兰教中,酒是指任何含有酒精的饮料,无论是啤酒、葡萄酒、白酒还是其他酒类。伊斯兰教认为,酒精是一种能够让人失去理智和判断力的物质,是恶魔的工具,是罪恶的源头。因此,伊斯兰教明确禁止信徒接触和饮用任何含有酒精的东西。伊斯兰教对酒的禁令,主要来源于古兰经和圣训。在古兰经的《女人》章、《蜜蜂》章,都有禁酒的规定。 研究了伊斯兰教对禁酒的规定,在民族文化有冲突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尊重阿拉伯的民族文化,在阿拉伯人开的餐馆一律不饮酒。因为我们自己带着酒,要喝酒,总也是有办法,把菜买回来,在宾馆里喝酒不也可以吗?当然,在宾馆里喝总是不爽,不要说菜带不多,就是餐具也是不够呀!弄点花生米这样的干果还可以手抓,炒菜就不行了。因此,要想喝得爽,还得找个中国人开的餐馆,不但有中国菜、中国酒、还有中国的酒文化是彼此相通的。 入住宾馆的次日一大早,我们几个喝酒朋友一起出门散步,就谋划着能在宾馆附近找个餐馆晚上喝喝酒,几个人一路走来,果然在宾馆附近找到了一家小餐馆,我们和餐馆老板用简单的英语加手语友好地交流,一起拉着他合影,当我们问他能不能喝酒时,他摇着手说:NO,NO!接连访了有这么几家,都是一样的回答。这让我们知道,在阿联酋这块伊斯兰教文化的土地上,要找个喝酒的地方真的不容易。为了尊重伊斯兰教文化,我们在外出旅游时用矿泉水瓶装上酒,在中国人开的餐馆里,经得老板的同意,大家跟喝开水一样喝点酒,尽量低调。在阿联酋的有些餐馆,啤酒还是能够买到,价格要比青岛啤酒贵很多,但我们还是喝了,口感和青岛啤酒差不多,喝下去感觉没有多少兴奋作用,我觉得那是无醇啤酒。 临回国的晚餐在阿布扎比,大家认为应该好好吃一餐,但要找一个能够好好吃一餐的餐馆哪有啊?两位牵头的朋友打着的士满城跑,就想想吧,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去哪找一个能喝酒,又能容下20人的大餐桌,最后还是杭州随行的导游能用英语交流,找到了一家北京餐馆。在异国他乡,能看到“北京餐馆”四个字,就象回到了祖国,内心那个激动啊! 天下无巧不成书,旅游公司在登记游客身份证时,发现一位游客正好旅游期间是生日,还特意为他在这一餐准备了生日蛋糕,有了这个插曲,酒桌上可热闹了,唱歌的、吹烛的、敬酒的,喝了个憨爽淋漓。 文化的多元性构成了色彩缤纷的世界,本次的阿联酋之行,由于阿拉伯民族与汉民族的酒文化差异,使我们加深了对阿联酋的文化理解,更增添了本次旅游的友谊和文化色彩。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