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晚潮# 广济桥揽胜 张秀英 古镇里都有古桥,塘栖也不例外,塘栖的古桥唤作广济桥。广济桥长约80米,宽约6米。500多年前,陈僧人顺应民意,募资造了这样尺寸的桥。站在这样的桥上,想想那时的造桥情景,总觉得那时那地,人头一定川流不息,人心一定激动不已。广济桥造好了,造在流淌了2500多年的京杭大运河上,这种桥与地域,与大河的相遇,看上去是地利讲究,其实是众望所归,因为古镇是历史的赐予,古桥是先人的赐予。有了桥,看看是眼福,但更多的用场一定是人走的,要走很多的人。 总觉得走一座桥很有意思的,走广济桥不在意思,而在意义。拱形的广济桥,桥面由低到高,中间再构成一个平缓的桥面,然后再由高到低走过去。这个过程,像极了一个人在走上山下山的路,也像极了一个人在走人生的路。看眼前的石阶,一级连着一级,后头的石阶垫在前头的石阶,前头的石阶又垫了后头的石头,级级相衬,又各得其所。一级一级数过去,走过去,也是看过去。走过了想回头,回头才知道,少一块就踏泥,多一块就绊脚,好像在给世人有意的寓意。 广济桥肯定老了,桥面、桥身的石板是褐色,仔细看,发现褐色沉在石头里,石头不会说话,但会镌刻岁月的沧桑;两边的护栏颜色有点钝,有点碎,也有点杂,风雨浇淋的印痕十分明显;些许的野草落脚在护栏的石板间,硬是挺起了腰板,竖起了尖叶,生命也可以在缝隙中熠熠生辉,草给了我们明证与启示。广济桥500多年来,像一座巍峨的大山,像一尊晶亮的大理石,岿然不动,自是风光无限而风情万种,但桥上的所有物件,包括野草,少一样都是缺憾。 在桥上朝左右看,看到了运河,运河无尽头,倒是阳光将运河分成了南北两半,一边河水碧蓝、清澈,靠近岸边处看得见水底,水底有水草,水草在摇曳,充满了水的灵气;另一边则不同,水面闪动着鱼鳞般的波光,连岸上房屋的倒影也染上了银白色。真想问,这水如何清如许?塘栖人说,我们开凿了一段新运河。我懂了,船只走了新水道,给了广济桥安宁,给了运河水安然。流水从桥下流过,像是对桥的述说,我是听不见,但我感觉,桥与流水,桥与人,在塘栖,在广济桥,已经相识而相知,它们是最为可靠的知己。 继续往前走,下桥了,走进了水北古街。古街上都是现代人,人挤着人,人看着人,热闹在这里都具体化了,热闹的是物物之间的交流、交换,以及随这种活动而来的软语声音。我拐进一家糕团点,向店家买了一斤芡实糕,店家利落包装、友情过称,递给我后,也给了我一个二维码。我们都笑了,是的,即便是最古老的镇,焕发青春,现代文明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这样说,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延续并发扬了古代文明的光辉,水古北街就是一个例子。 塘栖古镇隶属余杭,是浙北重镇,素有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枇杷之乡之称。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地,见岸上风光绮丽,人头攒动,心旌摇荡,更换了日程,上岸观光了,这一看就多情,一多情就留下了“乾隆御碑”。御碑保留到今朝,一方面是古镇人感念天子的浩荡恩典,另一方面是想告诉后人,天子亦凡人,也有善心,也做善事,所以你可来走一走的。其实,也未必如此苦心,这古镇本来就值得好看好玩的,古镇不想看,这广济桥上走一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广济桥真的还必须走一次的,这也是回程的路线。也罢,广济桥走马观花是怠慢名胜的,看两次是不多。广济桥也一直随人心愿,它承受着人的脚步,承受着岁月的重量。有人走,有人看,是所有古桥的期望,但不是所有古桥的命运,这要看这桥造在哪里,在余杭,在塘栖,在京杭大运河上,有了这个出生,命运就此辉煌,广济桥就这样。广济桥是争气的,以前五百年不倒;以后呢,肯定也是五百年不倒。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