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晚潮#在桑园地过端午节 孙炜 小时候生活在西湖区周浦桑园地,每逢母亲裹粽子了,就会问母亲,是不是端午节又到了?因为年年如此,端午节要吃粽子,因此,在我孩童的心里,裹粽子就和端午节产生了必然联系,裹粽子了,就知道农历五月初五到了。 儿童时代我会提问母亲,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母亲就给我讲了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楚怀王听信奸佞,不接受屈原的改革主张,子兰太子还将其长期放逐,流浪沅、湘。后来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因国破家亡而悲愤忧郁,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开始时,把裹好的粽子抛在江里,意即让鱼吃粽子而让屈原的遗体完好无损。久之,五月初五吃粽子,就是纪念屈原。 长大后学医,在《医古文》中有一篇《哀郢》,就是屈原被流放时哀念故国而作,我反复读了这篇文章,深深地被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在桑园地,端午节就是裹粽子、吃粽子,而有些地方,还有赛龙舟,那赛龙舟又有什么意思呢,它与纪念屈原有关系吗?母亲说,赛龙舟也与纪念屈原有关,表达了人民尊重和爱戴爱国诗人,龙舟以飞快的速度在水上前进,意为是要救起屈原,让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永留民间。 粽子,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国传统端午节的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甚至流传到东亚诸国。粽,即粽籺,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由于母亲自幼外出读书,长大后在外地工作,所以一直不会裹粽子,回乡务农后,第一年五月初五,桑园地每家每户都裹粽子,蒸粽子时,粽香满村,唯我家没有粽子,看着别的孩子在吃粽子,母亲心里很不好受。舅妈们知道母亲是“教书先生”不会裹粽子,一家一家都送来了粽子,有的是肉粽、有的是红枣粽,有的是白米粽,因为有美味可口的粽子吃了,我自然高兴极了,然,要强的母亲虽然非常感动,但却暗自决心要学会。 第二年的端午节,母亲早早地准备了箬叶,糯米、红枣等,早早地把外婆接来,她要向外婆学习裹粽子了。看看外婆裹粽子,感觉很简单,就那么几个动作,把糯米、红枣用箬叶裹成一个三角的锥形,每个角压实了,然后捆扎上细绳,就成了。母亲开始裹了几个,还不得要领,有的捆散了,有的角没有压实,煮熟了也不好吃,有的捆扎歪了,影响美观。但捆了十多个后,渐渐地象粽子了,后来就裹得越来越好了。 次年的端午节又到了,母亲比哪家都早,裹了很多粽子,有呈三角锥形的,有呈斧头形的,有很小很小的“蚊虫”粽。有肉粽、有红枣粽、有豆沙粽、有白米粽。母亲让我把煮好的粽子分给几个舅舅家,我一家一家地走,每家几个品种,舅妈们说:阿姐的粽子裹得真的不错。 上学路上,我还拿着粽子分给同学,还给他们讲爱国诗人屈原悲壮投河的故事。 后来我离开桑园地,那时端午节还不是法定假,一般都不回老家,但是母亲和舅妈们总给我留着,每次吃着长辈们的粽子,让我感到亲情和家乡的温暖。 明天又是端午节,虽然母亲和舅妈们大都已经作故,但我还想回故乡,再在桑园地过上一个端午节。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