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端午话曹娥 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目前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众所周知,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同样在这一天,家乡绍兴市上虞区有纪念曹娥的传统民俗,千百年来,信仰程度不减,那么端午节怎么会与这位千古孝女有关联呢?这事我们得从距今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说起。 据传,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农历五月初五,正值端午佳节,因绍兴一带有风俗,每年的这一天百姓们要在舜江上驾船,以逆潮祭祀潮神,祈求渔民出行平安,地方风调雨顺,这天身为渔夫又是巫祝的曹盱(曹娥父),驾船正在江面上祭潮,由于风大浪高、江潮湍急,加之船只逆向而行,一不小心船被打翻了,结果人与船都被大潮冲走。 曹娥得知此事后,来到江畔大声呼喊,她从上游,依中游来到下游,边喊边找,不分昼夜,不堪疲惫,沿江找了整整17天,到第17天时,筋疲力尽的她如往常一样在江畔下游寻找,忽然隐约看到江中一个浪头托起一个黑团,她乍一看觉得很像父亲,而且越看越像,便大喊:“爹爹,我来了”,于是纵身一跃,跳入了江中,可这时江潮似乎还未退去,一个大浪,也将她吞没。 直到五天后,当人们在下游发现曹娥父女的尸体时,已在江心水面浮现,大家想方设法将父女尸体打捞至江边浅滩上,只见曹娥双手紧紧抱着父亲,后人将此称作“抱父尸出”,曹娥和她父亲团聚了,从此再也没有分开,这一年,她14岁,正值豆蔻年华。 曹娥的孝行事迹,不仅感动邻里乡亲,同时还传到了朝廷,皇帝闻之也肃然起敬,历朝历代加以敕封,从宋至清,前后共计六次,民间尊称“孝女娘娘”。 为缅怀、纪念曹娥,将舜江改称曹娥江,在她投江寻父的地方称为曹娥村(现孝女庙村),百姓还开始造墓、塑像与建庙,据说,原先坟穴和庙宇不在同处,墓穴在她的老家梁湖曹家堡(现皂李湖村曹家堡自然村)一座小山上,而庙宇在江的东岸,至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在时任上虞县令度尚的建议下,坟穴与庙宇才迁至西岸(即如今位置)。 千百年来,曹娥神像端坐于正殿暖阁之中,凤冠霞帔,娇容艳丽,曹娥父母神像在双亲殿(即后殿,又称曹府君祠),慈祥和蔼,神态宁静,由于她的孝,感天动地,她的孝,流传千古,因此,“一家人”也成了百姓信奉的神灵,且享受民间香火祭祀。另外,她的墓穴在整座庙宇东北角,墓穴前还有祭亭、墓道等,每年曹娥庙会期间,香客们会在坟前绕行三圈,是对曹娥的纪念,而曹娥庙,也因“四绝”(指壁画、楹联、雕刻及书法),才享有“江南第一庙”美誉,现已是国家级、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此,每年我都会选在端午节这天前去拜谒曹娥庙。 有祠庙必然会有庙会,起源于东汉时期的曹娥庙会,也称“娘娘庙会”,是民间为祭祀孝女曹娥、彰扬孝行美德而自发组织并举行的一项地方民俗活动。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廿二,因为这天是曹娥去世的日子,民间俗称“忌日”,后来,久而久之,“曹娥庙会”时间却衍变成为农历五月十三至廿二日,前后共十天,绵延至今。 曹娥庙会作为上虞历史上最悠久、时间持续较长的庙会,时至今日,也是上虞仍在举行的庙会之一,历经千百年,笔者认为主要体现着三层含义:“弘扬端午风俗、纪念曹娥父女、延续传统民俗”,近几年,还先后被列入绍兴市级、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