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已被推荐到首页「文娱」频道
#晚潮#人间正道是沧桑 (孝女曹娥与端午节) 沈若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月,万绿丛中榴花点点艳红;端午,民间以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等许多习俗活动,纪念春秋战国(公元前278年)以身殉国的楚国大夫屈原。 因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襄王以及朝廷权贵狼狈不堪地逃离,弃郢而安享于陈。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却极度悲愤、苦闷、绝望,性情抑郁,难以自制。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楚国人们感佩于屈原投江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的高尚人格,为了纪念这位时代先贤,从此以后把他投江自沉殉国的日子,定为对他的纪念日。 由于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以身殉国的事迹,让这一块国土上生活着的每一个国人为之动容,大家纷纷效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采用这样方式进行纪念。如今,端午节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它的形成,可以从我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向远古追溯。 《荆楚岁时记》是南北朝梁宗懔记录中国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文集。其中端午节条记载了节日期间,民间“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又说水上竞波赛龙舟是“东吴之俗,不关屈平也”。 显然,春秋时期,在屈原沉江殉国以前,端午节一部分习俗就已经存在于中国民间。 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有许多惊人相似的面貌出现。在楚国人们五月五日隆重纪念先贤屈原之前和在后的岁月之中,吴越之地也先后出现的两位先贤:涛神伍子胥和孝女曹娥。同样选择了在五月初五进行祭祀和怀念,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三位一体与纪念屈原的活动融合一起,一直延续至今。 公元前496年开始的吴越争战,吴国的大夫、军事家,吴王阖闾的股肱之臣伍子胥。在辅佐夫差打败越王勾践以后,伍子胥一次次劝说、直谏吴王夫差“吴国之强敌不是齐,而在败国越”,要吴王一鼓作气乘胜势灭了越国。夫差自矜攻伐,居功自傲,竟然听信奸党伯嚭的谗言,恼羞成怒。不是乘胜追击,灭掉越国,竟然不问青红皂白,反而借故赐死伍子胥,令伍子胥悲愤不已。《史记·伍子胥列传》载伍子胥在自刎之时的激愤情绪:“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这时候,伍子胥悲愤、绝望、决绝之情溢于言表。伍子胥自刎以后,被吴王夫差以皮革裹尸,择在五月初五将他沉入波涛滚滚的胥江。 伍子胥自刎惨死以后,世人感其忠勇刚烈,奉他为涛神,设祠祭祀,香火永继。 怒声涛涛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罗隐《钱塘江潮》)吴越之地的八大水系从此以后常有江海连涛,波翻浪涌,吴越之地的百姓称之为“潮魂”。伍子胥则被奉为当然的“涛神”。 面对这位曾经誓死灭越的敌将,吴越地方百姓虚怀若谷,只为伍子胥的忠诚,刚毅所感动。把伍子胥在吴国的殉难日(农历五月初五),作为纪念伍子胥的俗日进行祭祀。越地民众必定在大舜江上举行冲浪斗水,迎接涛神的盛会。且此习俗盛会遂成定例,历久不衰。 东汉汉安二年,五月初五,越地民众迎涛神,冲浪斗水,在大舜江上举行的纪念活动,把幼女曹娥推上了“天下第一孝女”神座。使曹娥孝感动天的伟大孝义之举,成为我国道德文化史上二十四孝的孝义之首,中华孝女第一人。 曹娥(130—143),出生于浙江上虞一个名为‘曹家堡’的小村子里。她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她父亲曹盱主要以打鱼为业,因他善于“抚节按歌,婆娑乐舞”,乡人多以此尊他为‘巫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曹盱率领一众善水乡邻,驾船至大舜江上,冲浪斗水,举行祭祀涛神仪式。 五月之初,正值梅讯之际,大舜江上游的泄水与汛期上涨的海潮,相遇在大舜江之字形的急弯处,急湍奔涌,激起数十米狂浪。一个巨浪翻卷而来,劈头盖脑地覆在祭船上面,把正在操作祭祀的曹盱卷入湍急的江水之中,霎时无影无踪。 曹娥惊悉父亲翻船落水的消息,发疯似的赶到大舜江边,沿着江边塘路飞速地寻找父亲踪影。“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后汉书·烈女传》曹娥沿江寻父一连十七天,泪已哭干,人更恍惚。无论乡亲们如何劝慰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曹娥脱下外衣抛入江中,自己也跳入江中,祈求上苍指路,让她快点找到父亲。一直到五天后的一个早晨,人们才在大舜江的下游发现了曹娥背负父亲的尸体一起浮上江面。 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不仅感动了百姓,也震惊了朝野。自东汉上虞县令度尚将曹娥的孝行整理上报朝廷,皇帝旌表她为孝女,同时又建庙立碑至今已经过去了1800多年。期间。朝廷六次敕封曹娥为“夫人”。曹娥庙也因皇帝敕封曹娥为夫人而被百姓尊称为“娘娘庙”。为了纪念曹娥,舜江从此改名为曹娥江。 曹娥庙遗存至今曹娥碑被今人赞誉为千古传承的中华瑰宝。“曹娥孝女者,上虞曹盱之女也……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员。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碑文400余字,用语生动,情深意切。此碑文最初有邯郸淳撰写。此后又有历代书法名家如晋代王羲之,唐代李北海(邕),明代赖恩,北宋蔡卞等人为此碑补帖。最为引人瞩目的当数曹娥碑碑阴的、据称为东汉蔡邕夜探《曹娥碑记》以手摸碑文而后题“黄绢幼妇 外孙齑舅”一句隐语,从此以后使曹娥碑便名闻史学界。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弃官南下,经扬州,入会稽,为一睹曹娥庙之风采,风尘仆仆来到上虞。在曹娥庙,他赏玩读碑游览,留下了“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三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的好诗。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