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客_沈若尘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2023-06-10 05:59
浙江绍兴
关注
#晚潮#
凤合桥思古 凤合桥,是横跨在上虞陈溪乡太平山村乾溪上的一座千年古桥。 在太平山村东北边的“林下一人”石牌坊下,缓步踏上太平山村用山区溪涧特有的鹅卵石精工铺砌的宽阔村道时,进入视野的,除了四周高耸入云的伞山,一层层被浅绿黛蓝尽染的自然美景之外,便是让人如同穿越在史前岁月,饱含晋风唐魂宋韵的古朴之气扑面而来。距“林下一人”牌坊不足十米是一座现代石桥。 站立在桥上,可以感受到乾溪水流经桥下时发出的轻微轰鸣和淙淙的流水声音。而凤合桥还在石桥北十多米远,跌落路面约三米的乾溪溪流之上,仿佛陷在地层深处。如果没有村人指点,很难发现这山深林密水流湍急的沟壑之中,隐藏着一座千年古桥和一段流传千古的风雅传奇。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遭遇了严重的挫败,已经溃不成军的残部在清政府官军的追击下,四处逃窜扰民,抢烧掳掠,给江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传,起义军残部的残存兵力,在暮色之中逼近了太平山村。这时,前进的道路突然被两侧密集交织的茂林修竹和浓密的灌木屏蔽,再无道路可以前进。乱军只能在外围团团乱转,看得到山窝子里面有炊烟缭绕,细听密林中还有溪水淙淙之声,就是无法靠近太平山村。最后,他们只能悻悻退兵离去。 太平山村人世代传闻的风雅传奇:村东北入口两边有金鸡山和凤凰山在守护着太平山村子的安全,每当遇有险情,金鸡和凤凰会伸展自己的翅膀,用羽翼屏蔽道路,遮挡外来的入侵者。 过石桥,沿着不规则的石阶拾级而下,终于看到了古村道原始的样貌和静卧在乾溪水流之上的凤合桥。 凤合桥,太平山村人也称它为“又村桥”。古桥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因为当年八月的一次强台风引发了山洪暴发而冲毁。后在原桥位置,利用拆除的古牌坊柱石,重新又架起一座石桥,同时根据太平山村坊间流传的传奇,给新桥重新冠名为“凤合桥”,在桥梁板的侧面用楷书端端正正地镌刻上“凤合桥”三个大字。 凤合桥不高,乾溪溪岸也不高。我弯腰下蹲坐在桥边的溪岸石上,双手轻抚在浑厚的,散发着驼色光泽包浆的古桥石梁上面,轻轻叩击着这些历经了千百年风雨沧桑的花岗石桥板,企图揭去蒙在凤合桥上的神秘面纱;我把双脚伸进急湍的乾溪水里,一任那洁净的略显清凉的乾溪水,时而冲刷着脚底,时而漫上脚背,清凉的快感瞬间渗透全身。 桥因溪水长流而成名,溪水因桥而源远流长。乾溪的源头在海拔800多米的四明大东山,溪水由南而北,一路穿山过谷流经太平山。溪岸两侧,既有奇石堆垒,飞流急湍,又有茂林修竹成片,绿蔓点缀。南北纵深4000余米的神仙谷大峡谷中,更是浓荫蔽日,两侧山崖奇峰突起,危岩耸立,峭壁陡立。峡谷中溪涧飞瀑,凭借高山落差,时而若万马奔腾,轰然作响,一路急湍而下,似有千军万马掠过山间;时而潺潺流淌,流轻水软,峡谷空气中弥漫和充溢着原生态的迷人气息。那苍茫而幽深的神仙峡谷之上,三座巍然挺立的太平山伞形高峰,神奇地一字排开,耸入云端。飘荡在伞尖似的山峰四周,霓裳似的圈圈白色云环,缓慢地浮动飘移,给太平山平添了许多神秘的朦胧色彩。有山,有溪,有奇草异花,有茂林修竹,有空谷鸟鸣,有飞瀑流泉。自古以来,太平山便成了文人墨客、得道高僧、朝野政吏眼中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探幽、修炼、开馆授业、游学、避难隐居,把一座太平山炒得沸沸扬扬。让人直觉是东海沿岸又一座蓬莱仙山。南靠会稽山、梁岙山、四明山,面对潮起潮落,汪洋恣肆的杭州湾大洋,自西到东,绵亘百数里。数千年来,以陈溪太平山为核心的这一块广袤的土地,算得上神奇的风水宝地。不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旨在灭吴兴越,让大将灵姑浮屯兵陈溪“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还有名士谢安隐居东山,常与王羲之、许询、阮裕、支遁等人“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常到太平山一带登临游览。成语“东山再起”因谢安隐居东山而后指挥淝水以少胜多之战,而一举成名流芳百世;“兰亭雅集”让王羲之的书法名篇《兰亭集序》成为世界人文史上的一大风韵雅事。东汉末年,山东琅琊道教高人于吉,寓居于太平山,潜心研读道教学术。整理编著了道教名著《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太平经》因在太平山编著成集,一经问世,就广为传播,轰动了整个道教界。再说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时期,太平山巍峨险峻的崇山峻岭之间,留下了一连串令人叹为观止、动人心弦的历代名人传奇故事。攀爬在太平山壁立千仞的危岩之上,或者,漫步在太平山村鹅卵石村道上的时候。那些曾经活跃在太平山的历代名士先贤的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魏晋南北朝,东晋著名炼丹家葛洪,游历途经上虞,慕名上太平山暂住修炼了一个时期;会稽名士谢敷,性格澄静寡欲,不慕虚名荣利,不愿入仕为官,因而在太平山上隐居,一恍十余年;《太平山铭》的作者孙绰,是东晋文学史上著名的“玄言诗人”,山西人,著名文学家。因战乱,离开故乡山西平遥,客居在上虞东山。他慕太平山之名邀约了许询,阮裕等几位诗人好友,从东山出发,沿隐潭溪东行,游太平山,饮酒赋诗。在太平山上,孙绰敬慕于吉、葛洪等先贤名人,有感于太平山的峻岭、奇峰、翠霞、丘壑。即兴赋就《太平山铭》一阙,流传至今。 南齐名士杭州人杜京产,性格恬静,与谢敷如出一辙,不喜仕途功名。早年即隐居在太平山,在山上设馆授徒。他的好友孔稚珪,是南齐著名文学家,想邀请他出山为官,亲自到太平山上访问、动员杜京产,可杜坚辞不受。孔稚珪无法打动杜京产出仕为官,到了山上以后,游览了太平山“万壑左右奔,千峰表里绝。”的奇危景观,凭吊了于吉、葛洪等先贤的修炼遗迹。离开了太平山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五言诗《游太平山》。 南京人,同时期的著名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山中宰相”陶弘景。他为寻访居士杜京产,也慕名登临太平山。他与杜京产性情相投,学养一致,因此十分投契,还给杜京产在太平山的学馆【日门馆】撰写了碑文: “日出馆者,东霞启晖,开岩引烛,以为名也。……” 巍巍太平山,不止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崇尚自然山水的道教学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样也吸引了以后唐、宋、元、明、清的文人学者,山水诗人孟郊、陆游、徐子麟、徐维贤等一些名人大家,登临游览。在慕名游览太平山以后,留下过《入太平山仙人处》《望太平山》等许多赞美诗章。 明朝万历年间刑部主事徐观复,是上虞人。因当时朝廷当中魏党专权,徐观复与之常常政见相忤。为此,徐观复借故老母年迈,辞官在太平山隐居,后老母病亡,徐观复更是因此辞官守孝,结庐在太平山母亲墓侧,终身隐居在太平山,自命为“林下一人”。 不久后在太平山村口由徐观复出资建造了一座牌坊,坊额采用了“林下一人”的题款。 “林下一人”青石坊额牌匾至今还陈列在太平山村口,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文以载道,文可载道。竹隐小镇,山水陈溪,千年古村太平山。开发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实现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恰逢其时。
曹娥街道大三角社区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