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已被推荐到首页「文娱」频道
#晚潮#高考一难忘的记忆 夏大成 人的一生,从呱呱落地到以后学习、工作及生活,都会遇到很多的转折点。我个人浅见:在学业的道路上,能否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深造,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和关隘。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降下帷幕。近来各种媒体和网络上有关高考的话题是铺天盖地,由此可见人们对高考的重视!有群友发上几个帖子,说得很在理。我相信,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十人中有九人都会遗憾。 上大学,是改变一个人各种观念的绝好机会。我此生甚为幸运,虽没能进大学校门,但经历了参加高考的过程,也算闯了一次关,在心中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我于1963年在丰惠中学高中部毕业,参加了当年的高考。 说句实话,在当时60年代,要能完成高中学业参加高考的人,在丰惠地区乃至整个上虞,均屈指可数。因为当时全上虞只有春晖中学、丰惠中学两个高中部。母校参考人数不满六十人,加上春晖考生也就几百人而已吧! 当时高考的考点,整个绍兴地区只有一个,设在绍兴一中(原辛亥志士徐锡麟开办的大通学堂)。我校考生在阮积元先生的带领下去绍兴赴考。 阮老师对我们考生在各方面无微不致地关心照顾。叮嘱我们不许吃棒冰,怕吃坏肚子。晚上早睡,不许看书复习,怕影响身体。 他知道我的家里经济困难,还给了我五元零花钱。这在1963年的时侯是个什么概念?所以说师恩难忘,我是有切身体会的。老师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 几天高考历程的点点滴滴,真可谓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当时的高考还有点历朝历代上京赶考的情景。什么都有讲究,连考生就餐都要讨彩头。 到绍兴的第一顿饭,吃的是“定胜糕”。有人肯定会问:这是什么糕点?其实就是玉米粉在模具里做出一朵花状的糕饼,再加上红色素,外形美观,而其味不佳。因为当时是困难时期,能吃上也算不错了。 而高考结束后,最后一餐是“大发糕”,实乃切片面包。冠其美名,灌注着人们种种美好寄托,现在想来,也是趣事一桩吧! 说到高考,一定会热议作文题。我是报考文科的。当时在校复习的指导老师吴兆栋先生,拼命想出各种模拟作文题叫我们练习,希望我们能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当时高考作文大致要求都是议论文和叙事文二种文体自选一式。1963年正好是大学雷锋精神的时候,所以鼓励我们尽往这方面去设想。 可发到语文试卷,打开一看,顿时令人发晕。两个可供选择的题目:一个是“当你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另一个是“五一日记”。 大家试想一下,在当时社会现实环境下,会唱国际歌的学生会有几个?连歌词内容都不知,能写得出文章来吗? 考后交流,真是可悲可笑。有的考生把《国歌》和《国际歌》混为一谈。因为两首歌的第一句颇为相似:“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然而考试终究容不得张冠李戴,乱谈一通吧? 还有写《五一日记》的,选择此内容的考生想着这还简单,总能驾驭。但人往往就是上场浑,忙中易出错。一时间竟然把日记的格式都忘了。年、月、日、星期、天气,什么都不写。这篇日记写得最好都成徒劳啊! 当大家七嘴八舌一探讨,发现后果严重又无力挽回时,急火攻心,各种窘态都有,有个女生则当场晕倒在地。作文占了语文总分中的50分,如果文不对题的话,语文成绩就岌岌可危,考上大学还有希望吗?着实令人汗颜啊! 对于每一位高考生而言,若能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你能跳出龙门,农民户口的就能成为居民,而后前途一片光明。事实终究是残酷的,有那么多考生把所有辛苦努力付之东流,只能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重新面对现实,寻求出路。 我也是茫茫落榜生中的一个。现年事已高,回想起55年前的参考情景,依然百感交集! 今身逢盛世,纵观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几多风雨,几多艰辛,又几多遗憾! 没进大学校门,实为一大憾事,我没法想象如果抓住了这个机遇,我的人生又会是怎么的轨迹呢? 虽遗憾,但不抱怨。现已逾古稀之年,尚能赶赶时尚,玩玩手机,看看微信,和群友们谈天议事,探讨诗文,增长见识,此生足矣! 今天也是因为看了群友们的关于高考的文章,才促使我提笔草塗,再重温封尘半个世纪的难忘经历。唯愿天下所有莘莘学子,能把握好高考这个人生的转折点,都有一个辉煌的锦绣前程!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