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已被推荐到首页「文娱」频道
#晚潮#家有子女在高考 周勇 早上先给弟弟打了个电话,问了侄女参加高考的事情。 弟弟告诉我,家对面小县城宾馆住满了。弟媳妇昨天去了一趟凤凰高级中学,给女儿送点东西。侄女读书是用功的。小学升初中时,弟弟曾问我,一中好还是二中好。我推荐了一中。因为考虑到离家近,加上我当年是一中毕业,有种娘家情结蔓延着。为此,我专门托人打听,侄女这个名次位列第几,能上什么样的学校。过后我同学告诉我,侄女的成绩可以上最好的一中,也可以上二中,两个地方都没有问题。同学还强调说,我侄女的小学毕业成绩位列全县第40名左右,随便哪个初中都想要她的。后来,三年以后,侄女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了。又遇上择校问题,弟弟再一次打电话问我,上民办还是公办高中比较好。 这又出乎我的意料了。没有想到侄女成绩会那么出众,也没有想到会有学校争着想要录取她。后来,弟弟回忆说,民办华鑫中学招生老师曾打电话叫他们夫妻去开会,并且开出很好的条件。弟弟再一次请教我上民办还是上公办,我犹豫了。上民办,一方面对家庭经济条件要求高,一方面受地域因素影响,毕竟家在哪儿,到附近上学还是方便的。再有就是学校师资, 如果师资不好,对学生来说就遭殃了。 考虑到对老家学校师资的问题。我再次咨询我在老家的同学。刚巧他夫人就是本县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他说建议选择高级中学,一方面,我的几个老同学都在高级中学任教。她们有的是英语老师,有的是语文老师。以后可以关照关照。民办承诺虽然也很美丽,但是从其它方面来说,就比不上公办高中了。尽管华鑫每年要出一两个清华、北大生,但是从毕业生录取面角度来看,还是高级中学略胜一筹。 于是,弟弟便听从我的建议,让侄女上了高级中学。被分进了凤凰高级中学实验班。 进去的时候,她的成绩能维持在班里十几名。中间有些起伏,从弟弟介绍中可知。不理想的时候全班中游也考到过。如果考得不好,侄女也会难过,母亲告诉我,侄女回到家就哭了。嘱咐说不要告诉我,成绩掉下来了。不是很理想,起起落落之间到了去年暑假,我带女儿回家探望母亲。我们坐车去高级中学探望侄女。女儿买了点东西送侄女,拉着侄女说姐姐我们照张相吧。两个人就在校门口见了一面,匆匆分手。 一晃三年了,侄女今天参加高考了。我的心里是忐忑的,因为平时除了偶尔给侄女送本我写的书之类,对侄女关心得不够。弟弟告诉我说,她的成绩应该可是以上湖南师范大学之类了。我说那以后就算当老师也是不错的。弟弟说,自己女儿懂事的,曾经问:上大学了,爸爸有钱送自己上大学么。我说那你要创造条件满足她了。 正巧,妹妹女儿今年也参加浙江高考了。我对外甥女了解也不多,平时有妹妹妹夫关心呵护。外甥女上高中是属于指标生性质,类似于保送高中,上了杭高钱江校区。一进去后,发现成绩大不如其它民办学校成绩好。妹妹有点慌,就想办法给她在外面报班,结果成绩起色不大。有的时候,考到实验班倒数,年级400来名。 怎么办呢,这样下去总不是事。高三上学期,妹妹决定给她报了美术班,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只能去拼一下特长班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外甥女经过半年努力,在美术班的专业考试中考过了。全家皆大欢喜。不过妹夫告诉我,花了7万多块钱呢。妹妹处于闲居状态,妹夫一个人退休工资虽高,用起来就还是有些窘迫了! 妹妹告诉我,只要她成绩能上线。专业通过了多了一个机会,可以考虑杭师大之类美术学院去读。考不上中国美院那也只好算了。 我打电话时,妹妹正开车送女儿去赶考,没说上几句就挂了电话。好在也是在自己学校高考,那就等于是天时地利了。 想想高考对普通人来说,无疑是突破自身阈限,改变未来的一种方式。现在的趋势表明,高考也未必能让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不过,没有参加高考的人生,这种遗憾将是存在的。我弟弟妹妹都没有参加高考。他们对待孩子参加高考的态度就显得淡定。一方面,三年努力而今要交答卷了。父母宽心,孩子考完了也开心。皆大欢喜,因此高考也等于是替自己交了一张答卷。告诉父母,你们多年的培养辛苦了,而今要上大学,插上翅膀高飞了。至于上什么样的大学,那都是次要的了。其次这份答卷也是给自己的,通过努力,离自己的目标近了,向未来的人生蓝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如今上大学的机会多,浙江2022高考录取率为94.38%,湖南2022高考生本专科录取率为82.17%。查一下资料,湖南2022高考的一本录取率比浙江要高10个点左右。相信,侄女考个本科应该是瓮中捉鳖的! 想到这里,我觉得弟弟的淡定完全可以理解,他们夫妇虽没有高考经历,但是他们凭着自己努力,如今在县城里立足,抚养孩子长大,总比父母培养我们读书容易得多了! 妹妹也是淡定的,因为她们早就完成了让女儿考艺术生的努力,就等着文化成绩出来,填志愿时瞄准哪所浙江省内的艺术学院美术专业了! 一切都在掌控中。对于像我侄女和外甥女一样的2023高考生来说,除了祝愿旗开得胜,鲤鱼跃龙门,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让梦想照进现实!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