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客_张存
2023-06-02 09:59
浙江宁波
关注
#晚潮#
东明一卷春 我还没动笔,范伟国、桂维诚、龚国荣、范伟伦等老师的诗文,已在群里传阅。龚老师图文并茂的亭溪岭解读,还上了甬派,可谓神速。范老师的《书香》,信手拈来,击节欢欣。桂老师文思泉涌,极为羡慕。他们的佳文美图,学不来!欣赏足矣。 范老师是“范钦文化研究会”的组建者之一。师友们编辑出版了《范钦诗文选》,为弘扬先贤文化,作了表率。我与其相识,已有五年。常拜读到以二字为题的佳作,他勤奋、善思、多才,古道热肠,平易坦诚,文化行者四字形容其人其品,似为恰切。这次,他携手善园,走亭溪岭古道,向东明亭致礼,印证了他对文化的敬仰和传承的拳拳之情。 这样的学习机会,我怎能错过?!可担心自己的脚伤未癒,走古道力不从心,迟疑了几日,又得范蓉大姐的助推,才报了名。不曾想,登到岭巅,极为顺畅,冥冥中似有神助,书香怡情,谷景悦目,收获满满,不虚此行,这是后话了。 骄阳睛好。我坐地铁前往集合地。到那里时,已有几位老师坐在花坛边,闲聊了。我坐到范老师边上,他指着一位大姐介绍,这是郑枫老师,她是天一阁金牌志愿者,你可以写写她。我向郑大姐问好,她报以温和的微笑。她在天一阁做志愿者十多年,接待的来访者,都报以温和的笑容,她将笑和天一阁的文化,撒播到世界各地,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和郑大姐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她们是一群可爱的天使。范钦先生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也是天一阁的主人。他和后代收藏保护的珍贵书籍,惠泽后世,书香永恒。能成为天一阁服务的人,是何其幸福的事。想起当年的沈元魁老师,他在天一阁晒书、整理,编目,日复一日,他已融入天一阁博大文化中,乐此不疲。他借住阁中小屋,写字读书,满心欢喜。他有一枚闲章——“倚天庐”,大气而谦逊。我印象中的沈老师,一直是谦谦君子的形象,和天一阁的气息不谋而合。他常说,能成为天一阁一员,三生有幸。扯远了,言归正传。 亭溪岭古道,在东钱湖畔,我是初来。“善园”在此修筑了五亭、二桥、一牌坊,其中“东明”亭,就以范钦公的号命名。浙江之东,四明之畔,有大气魄。我们正是瞻仰东明亭而来,不仅仅是看亭,更是受文化的洗礼。对“秉持善心,躬行善举”的善园,心怀敬意。 过亭溪岭牌坊不远,我意外地在石墙边,见到几根木杖。想来是登岭者做的善举。感激莫名。我选了一根结实点的,当了手杖,有此助力,无忧了。桂老师持一根长竹杖,猛一见,似“江南七怪”之首柯大侠,冷俊不禁。我和他策杖而行,谷中溪水潺潺,鸟鸣声声,如诗如画,心旷神怡。 古道隐映在城杨村西的山谷中,藤蔓绵延,山溪叮咚,婉若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迢迢烟莽路,村落几家馀。山鸟迎征盖,溪云上客裾。”这诗很应景,恰切而多情。 沈长根老师,年过八旬,温文儒雅,他在我前面走,脚步稳健,还时不时拿手机拍照,轻松自在。这体力,年轻人也吃不消,老当益壮,不在话下。佩服。沈老师曾当过教师,后来在新闻单位工作。当年,他发掘培养了许多热爱新闻工作的年轻人,范伟国便是其中之一。他至今都心怀感恩。 谈笑间,东明亭即在眼前。只见亭翼翘然于古道,古朴雅致。亭中一联:撷来亭外三分翠,补作楼中一卷春。”这翠和春,有书香味,沁人心脾,满心欢喜。 善悦小朋友,在东明亭掉了一颗乳牙。一位老师说,这是范钦公佑人,孩子日后将聪慧喜人,前景无量。借此吉言,桂老师作了一首诗:追贤古道夏风清,耄耋根翁健步行。亭下忽闻童始齿七(换乳牙),范公颔首笑盈盈。他㝍时,我亲眼所见,就几分钟时间。我笑称“猢狲搭热石——神速”。 “善园”秘书长赵岩女史,是一位美丽大方的青岛姑娘。她为建亭筑桥做了很多文案工作,收集了许多的诗词楹联,增色添香,一路芬芳。这次,赵姑娘为大家讲解,乐此不疲,我们沐浴在这山水和博大的文化中,很是享受。 登临“阳明亭”远眺,青嶂远,白云通,碧波荡漾,追芳躅,仰弥高,心欢畅。 原路而返时,与一对范氏兄妹同行。老伯健谈,他告诉说,是范钦公第十三代孙。年过八旬的范伯,当过兵,十几岁离甬去沪,悠悠七十余载,乡音未改。他这次还带了范氏宗谱,和我们重温这珍贵的记忆。范公的传承,其实早已根植于心中,花开叶茂。他和胞妹特意从上海过来,这是内心的召唤。我能和他们相遇,也是有缘。为东明亭而来,惊喜总是不期而遇。 我们在杨氏农庄就餐。农家菜极为丰盛,芋艿焖肉,我大块朵颐,简直人间美味。席间,桂老师朗诵《将进酒》,抑仰顿挫,激情飞扬。我借三分酒意,唱沪剧《金陵塔》助兴,狗尾续貂,惭愧。 “亭外三分翠,东明一卷春”,我在山谷中,见到树上开出的白花,如瀑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我还欣赏到了老师们创作的精彩诗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先贤文化的敬意,受益良多。白居易《忆江南》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只取一句,稍作改动,聊作此时的心境——能不忆东明?!纷沓而来的思绪,戛然而止。
晚潮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去看看
打开潮新闻参与讨论
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