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几天前,有着“鸟中活化石”“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囯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来西湖打卡,而且很幸运地被摄友拍了下来,在鸟友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说起来,去年省两会时,钱江晚报一组“追鸭记”,就曾让这只鸭子意外走红。当时,十二届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朱法君在安吉拍到过中华秋沙鸭的照片,还分享了背后的故事。
今年,中华秋沙鸭来到了杭州,还有了“西湖首拍”。
会场内外,这只鸭子不仅让杭州市民激动,也引起了省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尤其今年,新设界别“环境资源界”,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作了适当优化调整,是政协会议的亮点和特色,由此关联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话题,更是引发了政协委员们的讨论。
一只中华秋沙鸭带来的惊喜
△朱法君委员
为什么发现中华秋沙鸭会成为新闻?熟悉的鸟友都说,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尤其是水质极为挑剔,喜欢生活在开阔干净、水质清澈的山区河流、水库环境里。因此它们是直接反映水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素有“生态环境风向标”和“水域生态环境的生态试纸”之称。
这只中华秋沙鸭,也让连任的朱法君委员激动。
“这是喜事!不管它是来寻找栖息地,或者偶然路过,都说明西湖的生态环境在日益好转。”朱法君的业余爱好是鸟类摄影,是一位资深的“鸟友”,“中华秋沙鸭全国只有3000来只,繁殖地在长白山一带,越冬地在长江中下游,包括浙江、江西、湖北一带。”
这几年,鸟类摄影爱好者们在丽水、衢州、绍兴、临安等地都曾拍到过中华秋沙鸭,发现它们踪迹的地方越来越多,“说明浙江适宜它们生存的地方在增多,远方的客人来做客,是对我们生态环境的认可。”
鱼翔浅底,鸥鹭成群,在朱法君看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代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更是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成果。“浙江是全国首个生态省,要多出实招,把这项有关注度和美誉度的事做得更好。”今年省两会,朱法君也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一些建议。
“像中华秋沙鸭这样的野生动物,除了对水质、食物链有要求外,还自带‘野生属性’,内心怕人。又是公园又是鸟类栖息地的愿景很好,但很难实现。人进则自然退,这是必然。”朱法君坦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必有空间之争,“所以在规划和空间利用上,要为生物留下适宜生存的空间,比如能不能划出保护区让它们安家?”
最近,朱法君还在关注另一种大型鸟类——卷羽鹈鹕。“整个东南亚只有100多只,平时栖息繁殖地在蒙古国,每年冬天会飞到温州湾越冬。”就在几天前,鸟友发来视频,今年在温州湾发现了42只,大约占到了种群的一半,“如果能更好地保护,给它们生存的空间,完全可以成为浙江标志性的鸟种,也是有不可替代美誉度的物种。”他建议,有关部门要从自然生物属性出发,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方案。
一个萤火虫公园引发的思考
△张颖洁委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保护是绝对的高频词,提出要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2023年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中,指明要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平,推行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试点示范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环境资源界别的小组讨论上,如何保护环境,怎样更好地丰富生物多样性,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焦点。
除了中华秋沙鸭外,有委员还提到了萤火虫。在丽水九龙湿地公园,每年3月末到4月是萤火虫的最佳观赏期,公园里萤火虫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数百万只,密度高的地方每平米能够达到200到300只。
萤火虫也是环境优良的指标性生物,对栖息地要求很高,它们只在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中生存。
“有人说要建萤火虫公园,但这不是靠建出来的,而是靠自然的本底,有了适合萤火虫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才回来的。”省政协委员、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张颖洁介绍,丽水九龙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萤火虫提供了繁衍生息之地,种群数量得以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最高境界,只有把山、水、林、湖、田、草作为生命来看待,我们敬畏生命,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人和自然的生态和生境,物种才能实现多样性,人与自然才能和谐。”
在张颖洁看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涉及到尺度问题。“人与人的尺度,人与物种的尺度,要留给它们生存的空间。高质量的环境资源是本底,只有把本底厚植了,稀缺、濒危的生物回来了,才能有生物多样性的成色和亮色。”
一位环境资源专家给出的建议
△林道辉委员
在环境资源界别的小组讨论上,张颖洁的发言也让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林道辉深有感触。“以前消失的物种又回归了,说明我们生态环境在改善,这是好的现象。”林道辉说,环境质量有没有变化,老百姓日常生活里就有体会,“大气、水……不管是从个人感受还是监测数据来看,这几年的改善都是非常明显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林道辉看到了浙江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的决心。作为一位环境与资源方面的专家,又是环境资源界别的政协委员,他提出的建议也都与此有关。
“环境质量的衡量要有更系统的指标、更统一的规范。”林道辉介绍,目前国内的衡量指标,大多是参照国外的指标设置,缺乏复合污染风险的评判标准,“单一指标比如铅、镉、汞都符合标准,但综合在一起可能还是会有风险。”
林道辉说,自然环境往往是多污染物共存的,水体里有重金属污染物,而重金属又分铅、镉、汞等很多种,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种有机污染物,“污水处理后单项指标达标,但排放出来可能依旧存在风险隐患,因此,亟需构建复合污染风险评估的标准体系,开展相应的复合污染风险评估工作。”
林道辉也关注工业园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控。我国工业园区众多,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腾笼换鸟”也出现大量退役和转型升级的园区,亟需开展污染调查和修复。
“很多工业园区早期粗放式管理,企业更换频繁,导致土地污染修复找不到责任主体。”林道辉建议我省率先编制出台工业园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构建产业园区土地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制定退役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分区、分类、分级、分期修复技术规范。“园区的不同地块是相互关联的,污染物可以通过扩散、渗透等多种途径在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等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所以更需要整体层面的联防联控与协同修复,形成科学的闭环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