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寒假期间 浙大5位硕士生为杭城非遗文化拍了三支纪录片

    天目新闻 记者 邱伊娜2023-02-09 01:53全网传播量3.4万
    00:00
    00:00

    2023年寒假期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华学院的5位硕士研究生,围绕天竺筷、卫家班皮影戏和笕桥古法艾灸等杭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了系列微纪录片。

    这些藏在杭州街头巷尾的非遗文化有怎样的传承故事,一起来看。

    天竺筷

    筷说新语——天竺筷的前世记忆与当下传承

    一双筷子,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在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里,中国人以“筷”传礼、以“箸”食味,留下了一道道智慧与信仰的印记。清朝乾隆年间,前往杭州天竺山烧香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各佛寺的素斋供不应求,用餐的筷具一时捉襟见肘。僧人们看到寺旁的细竹后灵机一动,将竹子制成竹筷供香客使用,“天竺筷”由此诞生。如今,天竺筷走上了许多老杭州人的餐桌,成为了杭州家风文化的烙印。 

    微信图片_20230208162846.png

    学生体验天竺筷烙花技艺

    天竺筷第六代传人周生元表示:“天竺筷作为浙江省级非遗,核心理念是匠心和文化的传承。”周生元认为,当下的天竺筷能够将生活变得更加艺术化,一双精美的天竺筷,能让使用者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愿景。据介绍,天竺筷的下一步目标是获得国家级非遗称号,让天竺筷这一省级老字号成为中华老字号,走出浙江、扬名中华、奔向全球。

    从竹子到筷子,往往要历经数道工序。在数百遍精细打磨下,一双双坚固耐用的筷子才能走上人们的餐桌。“天竺筷上往往会刻有西湖十景的图案,尤其是三潭印月、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周生元表示,把杭州元素刻在天竺筷上,是希望不论筷子流通到什么地方,都能够把杭州风景呈现给筷子的使用者。

    卫家班皮影戏

    灯下新影——卫家班皮影戏的发展新思潮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灯火人间五千载,天南地北尽戏中”说的就是“百戏之祖”——皮影戏。

    “卫家班皮影戏来源于南宋时期的陕西。当时由于文化南迁,很多北方艺人来到我们杭州塘栖一带,将这项技艺带到了江南。”卫家班皮影剧团的团子柴小英三言两语便将卫家班皮影戏的曲折历史清晰道出。

    作为杭州地区唯一一项皮影戏艺术,“卫家班皮影戏”曾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停演,一度面临断代危机。2016年,河西埭村以文化礼堂建设为契机,在礼堂二楼专门增设了市级非遗卫家班皮影戏展陈馆,决定将“卫家班皮影戏”作为“一村一品”特色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

    2020年,河西埭村筹建皮影剧团。当时,村里最后一位传承人已经离世,作为主抓这项工作的宣传委员柴小英在本职工作之外凭借着自己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扛起了这项非遗传承的重担。她发动感兴趣的村民去学习皮影戏,重新将“卫家班”组建了起来。仅用一年时间,团队核心成员从3人增至15人,相关人员多达数十人。剧团特意邀请来北京老舍茶馆的皮影戏师傅进村驻扎,手把手地教授皮影戏技巧和剧目。“我们还和运河综保签约,把非遗展馆延伸到了古镇,每周都会在水南古戏台上进行皮影戏演出。”柴小英补充道。

    微信图片_20230208163443.png

    皮影戏后台

    随着演出的邀约越来越多,皮影戏的观众也逐渐年轻化。为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柴小英带领剧团在剧目选择和表演方式上做足了创新。除了面向儿童的经典剧目《鹬蚌相争》、《武松打虎》,还有面向老人的原创剧目《背着婆婆去改嫁》,面向青年的廉政剧目《贪官现形记》,以及结合塘栖本土文化的原创剧目《乾隆下江南》、《广济桥的来历》等。

    自成立以来,河西埭村皮影剧团以文化走亲的形式在省、市、区范围内演出了近300场,不但走进了周边各村的文化礼堂、学校,还被邀请至奇妙夜文旅市集、浙江好腔调、大运河古镇文化节等进行专场演出。“从2022年开始,我们可以正常维持整个团队的运作,每年有固定收入。”柴小英指出,河西埭村汇一村之力,沿用“以演带教”模式,设立皮影发展专项基金,让“卫家班皮影戏”重新焕发活力。

    如今,卫家班皮影戏作为一张文化名片,不仅撬动了乡村文旅发展,也延伸出了许多文创产品。在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下,河西埭村联合文旅公司开发了“魅影礼盒”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孩子们喜爱,一天能卖出100多件。村里同时设立了“古镇非遗基地”和“研学课堂”,让更多人通过观影、学习、制作、体验“四合一”的形式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谈及皮影戏传承过程中的困难,柴小英说这是一份又苦又累的活。副团长蔡国伟感慨:“别看只是操控动作,演一场下来都会大汗淋漓”。从“好玩”到“会做”,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与刻苦的努力。在最忙碌的时期,柴小英整整三个月没有回家吃过一次饭。尽管家人有些许不理解,但柴小英有着自己坚持的信念与愿望:“我希望整体收入越来越好,给团队的人更多福利。我要让他们从内心出发,真正地想把皮影戏传承下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团队能够运作下去。”

    笕桥古法艾灸

    陈艾弥香——笕桥古法艾灸的守护与创新

    “笕十八”是笕桥的老底子,更是杭州的活招牌。2008年,“笕十八”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笕十八”为基底的“笕桥古法艾灸”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笕桥古法艾灸第四代传承人陈红娟告诉团队成员:“我跟随做赤脚医生的外婆长大,每天天不亮就跟着外婆去给村民们艾灸。”

    “古法”的特点在于纯手工制作,不破坏艾草的原汁,保留艾草的清香和颜色。艾条的制作过程繁冗复杂,首先在端午之前采摘艾草,再把新鲜的艾草分摘、煮药、浸泡、起晒、捣绒,最终才能制成一根艾条。“南药北艾”是笕桥古法艾灸的特色,使用南方的药材,北方的艾草,再加入杭州笕十八的药材,这便是笕桥古法艾灸吸引多方来客的秘诀。

    笕桥古法艾灸发展至今,已有第五代传承人,便是陈红娟的女儿——邬诗敏。作为一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邬诗敏毕业后原本在金融行业打拼,但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以及自己的亲身接触下,邬诗敏从去年开始正式接触艾灸行业。在接触艾灸行业后,邬诗敏便开始快速补习中医专业知识,宣传笕桥古法艾灸,开展公益的艾灸培训,吸引更多人来学习祖传的“四部灸”,将笕桥古法艾灸变为大家的公共财富。

    微信图片_20230208163831.png

    学生拍摄艾条制作过程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艾灸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养生的选择,打破了人们对于中医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了解艾灸、认识艾灸、体验艾灸,是笕桥古法艾灸传承人的最大愿望。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