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多地频现“宰客”乱象 文旅复苏亦要多一步市场治理考量

    天目新闻 见习记者 赵茜2023-01-28 08:55全网传播量8.1万
    00:00
    00:00

    春节假期期间,多地景区迎来客流高峰,预示着文旅行业正在告别疫情阴霾,迎来复苏。市场回暖本令人欣喜,但“宰客”乱象却也随之而来:一边是景区餐饮六根面卖20元、4个菜1500块、58元卖“白菜汤”等情况引起的讨论热潮至今未散;另一边则是虚假宣传欺诈游客,前有5人100元的时空隧道被人诟病、后有酒店广告措辞不清误导游客消费……桩桩件件,不仅给诸多游客“当头一棒”,也浇灭了很多人的旅游热情,损害了当地的旅游形象。而对于如此行事的大多数商家来说,最终也无法从违规、违法行为中获利,反而交了罚款丢了口碑,可谓“得不偿失”。

    截屏2023-01-28 16.19.33.png

    旅游行业迎来复苏曙光。图片来源:新华社

    回归治理层面,面对各类“宰客”现象,多地的诸多举措都体现出了整顿决心。例如,海南三亚已通报查处二十余起旅游市场涉嫌违法行为,云南也出台若干规范旅游市场工作措施,广西北海对相关举报随即做出了调查处理通报……执法部门接到投诉后大多能立即采取行动,深入调查违法线索,市场乱象短期内能得到一定遏制。

    只是从长远来看,“宰客”现象会不会“死灰复燃”仍然存疑。

    因为,“宰客”之事并非仅出现在今年春节,回看多年来的旅游市场,商家坑人、游客投诉的事件从未少过,被执法部门通报处理、从严从重查处的更是数不胜数。重拳整治下,为何此类现象还会发生?笔者觉得,商家短视、盲目逐利是根源——在不少商家的认知里,景区客源多非本地人,对本地物价认知不够,再加上游客离开后短期内也不会“故地重游”,由此,多数人只想做“一锤子买卖”,赚快钱了事,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个体的行为对当地旅游市场的整体影响。再加上三年疫情的冲击,景区小本餐饮受到重创急需回血,送上门的游客自然不会放过。殊不知,这快钱是到手了,“青山细水”也留不住了。

    所以,笔者认为,一方面,执法部门对旅游市场乱象的关注具有阶段性,导致旅游旺季和淡季执法整治的力度存在差异,为乱象滋生留下了空隙;另一方面,多地可能遵循“民不举官不究”的规则,治理行动偏被动,再加上很多治理措施都治标不治本,在景区形象受损后才“亡羊补牢”。这就很难化解旅游舆情,更枉论提高游客满意度、加强游客对当地的好感了。

    因此,当地政府面对“宰客”现象时,不能仅满足于乱象出现后的被动整改,而是还需多想一步,把措施制定在前,完善对旅游市场的日常化监管,及时做好查缺补漏工作。例如,可以对容易出现问题,以及过往游客投诉较多的领域进行重点梳理,将明察暗访全覆盖、常态化,从根源上对旅游市场进行管控。同样重要的是,要打破各执法部门之间的壁垒,明确各个机构间的责任和义务,合力执法以破解难题。

    无论如何,文旅市场治理并非一日之功,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宰客”乱象,游客也需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建文明和谐的旅游氛围。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新闻
    广西北海海城区:对欺客宰客行为严管重罚
    消费复苏的B面:在普通人的劳作里 看见格外温暖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