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声中,天空被朝阳点亮,一个讲述偏远海岛仅存学校的动人故事徐徐展开。
1月26日,由浙大城市学院三位学生拍摄的纪录片《海岛书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播出。
《海岛书声》海报。浙大城市学院宣传部供图。
这部纪录片共23分钟,是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022届学生段雨辰、戴伊婷、余子怡的毕业作品。短片聚焦温州洞头鹿西小学这座海岛学校——它虽受到“地处偏远、生源少”等掣肘,这里的孩子们却在校长和老师们的呵护和培育下满眼星光。
1月26日,天目新闻记者连线三位主创,听她们讲述了纪录片创作背后的动人故事。
鹿西岛位于温州洞头区的东北部,岛屿面积仅有8.7平方公里,岛上的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也有部分人从事旅游业,经营几间民宿。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年轻人慢慢地都离开这座岛屿外出谋生。
鹿西小学是岛上仅剩的一所学校,全校师生不到两百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这里的教学资源十分紧张。
鹿西小学全体师生合影。浙大城市学院宣传部供图。
2022年元宵节前夕,段雨辰等人来到了鹿西岛,将镜头对准海岛学校开学初的教学生活与师生之间的真切互动,开始了近20天的正式拍摄。
刘玉飞是鹿西小学的校长,而他也是土生土长的鹿西岛人。1991年毕业后,刘玉飞就回到了这座曾经培育了他的小学教起了书,一教就是31年。
一开始,戴伊婷联系到刘校长沟通拍摄事宜的时候,内敛的刘校长给了她几个其他老师的联系方式,并强调希望拍摄出老师们的辛苦和付出。“但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刘校长才是那个最辛苦的人。”戴伊婷说。
在这座人力资源极度紧缺的小学,刘校长和其他很多教师一样,都是身兼数职。除了承担行政、教学等工作,从墙壁的粉刷、校园中草木的修建到教师宿舍水电的维修,刘校长几乎样样都是亲力亲为。
在拍摄团队看来,刘玉飞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校长,而是一个大家庭的“家长”。
“刘校长一直非常关照这里的每一个学生。”段雨辰告诉天目新闻记者。段雨辰和余子怡都记得,在她们拍摄期间天气很冷,海岛出现了持续的阴雨天,而校长每天都会早早地在学校门口迎接他的学生们。其中有一天甚至下起了雪,校长就直愣愣地站在校门口,自己也没有撑伞,只一心确认每一个学生是否穿够了衣服。
谈起对刘校长的印象,戴伊婷表示,在她印象中刘校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人。“每次看到他在教室里修书柜、修广播都让我感觉他不是一个校长,而是一个父亲。”
正在维修设备的刘玉飞。纪录片截图。
除了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的改善,刘校长还十分注重学生们的全方位发展。
2020年,在洞头区政府的支持下,鹿西小学引进了公益音乐课堂,免费在周末为孩子们提供吉他、架子鼓、电子琴等乐器的教学。
“(这里的)孩子出去的机会很少,所以我们想把外面的资源引进来,培养孩子的兴趣,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说不定这些孩子将来会走上艺术的道路,我们想为他们打下一点基础。”在纪录片中,刘玉飞对着镜头说。
对于刘校长来说,最值得他骄傲的事情就是孩子们上了好的大学,去了更好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得知纪录片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播出,刘玉飞和几位老师都十分欣喜。他们说,如果能够借此片让更多人们关注到中国海岛乡村教育,对这里的师生来说都是件好事。
创作团队与鹿西孩子合影。浙大城市学院宣传部供图。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片子,可以让大家看到海岛教育真实的一面,体会到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感受到孩子们的纯真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热情。老师们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孩子们也非常天真可爱——这正是我们想展现的教育最原本的、最初的一面。”在影片的导言部分中,段雨辰说道。
“教育不是哗众取宠,从来都是鼓舞和唤醒。”这是《海岛书声》的主旨句,也是几位主创在本科生涯中的感悟。她们说,纪录片不是高高在上,它反而是生于泥土、长于泥土,最后还要回归泥土的,能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脚步,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部分文字材料由浙大城市学院宣传部提供)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