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友表示,新冠恢复期入睡困难,好不容易睡着,还很容易醒。这两天,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针灸科李立红博士接诊了一对“阳”后睡眠质量下降的夫妻。不同的是,小张每晚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妻子小王则是坐车想睡,上班犯困。我们来通过他们的病例故事,看看如何调理“阳”后的身体。
“阳康”后为何症状截然不同?
“这对夫妻两人同一个病根,却呈现不同的表现,这其实在两千年前九九八十一篇大作《黄帝内经》的第八十篇中已经给出答案。”李立红说,《黄帝内经》认为,营卫二气有规律的运行产生了人体正常睡眠周期,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则寤(醒),行于阴则寐(睡)。
浙江省新华医院供图
“阳康”失眠:
《黄帝内经》认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因此,小张虽然症状“阳康”了,但机体仍处于“余邪未除”状态——正气打败了邪气,仍有残余邪气未被清除,机体护卫之气依然警觉,保持着防御外邪的状态,不能入营气与其相匹配,造成阴虚阳盛的状态导致失眠、睡眠不安。”李立红博士解释说。
“阳康”嗜睡:
《黄帝内经》认为“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而小王在阳后出现多卧嗜睡,虽然转阴了,但新冠疫邪的残余势力依然滞留于肺,加上过于饱食、暴饮热汤,卫气滞留在胃肠中,难以宣发于肺,从而导致卫气留于阴而不外行于阳的嗜睡。”李立红指出。
“小王、小张虽然症状不同,但病机在于疫邪侵袭,营卫之气运行失于常度。”李立红说,很多人在“阳康”之后,人体尚未完全恢复往日机能,仍处于正气不足,邪毒残余的状态。治疗时,根据脏腑的虚实和病变的部位,以“补虚祛余邪”的针灸手法调理营卫之气,再加上注意形体休息、调养情志就可以康复。
针灸可解决“阳康”后的睡眠难题
李立红从事针灸对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多年,她认为,在针灸治疗睡眠中以补泻“申脉、照海”穴来双向调节失眠和嗜睡。“中医认为阴阳跷脉交汇于‘目’,目张为睁,目合而眠,以目之开合,调节人体的寤寐;而现代医学认为,人体通过‘眼睛’接受光信号,并传达至中枢时钟视交叉上核,从而调节睡眠-觉醒昼夜节律。”
因此,找准了病因,对于这对夫妻的睡眠问题治疗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她通过针灸,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邪气深浅等特点,对申脉、照海等腧穴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以沟通阴阳跷脉。经过一个疗程,夫妻俩的睡眠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李立红建议,“阳康”并不代表完全康复,仍需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睡前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避免光线刺激影响中枢的昼夜节律调节;中医有热病后“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的医嘱,所以,饮食也要清淡饮食,不宜过于饥饱,减少烟、酒、咖啡因等刺激物的摄入。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