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下午,在云南省昆明市梅园大草坪上,一场贺新迎年围炉游园会正在进行。茶文化学者周重林在游园会上作了雅集文化的分享,他说,现在正是围炉煮茶好时节。
露营之后,今年的冬日限定娱乐,和茶有关,那就是“围炉煮茶”。约三两好友围炉煮茶,成为当下一种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
图源:视觉中国
“围炉煮茶”古已有之,苏东坡有“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之句,杜耒诗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生活雅趣。“围炉煮茶”文化除了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还体现在古代书画里。在宋代刘松年的《撵茶图》中,左画面绘二侍者备茶,茶桌上置茶筅、青瓷茶盏、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桌前风炉,炉火正炽,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宋代钱选《 卢仝烹茶图》 画中三人,一煽火烹茶,炉上置单柄壶,旁置一双层朱泥提梁壶;正面白衣文士为唐代诗人卢仝(约795—835年),身旁摆放三足朱泥茶壶、白瓷茶瓯、朱漆茶托、书画册等,反映了茶在宋代文人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 刘松年 撵茶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钱选(款) 卢仝烹茶图 轴(局部)
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品茶、煮茶、斗茶等,成为宋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而在当下,“围炉煮茶”文化重新回归,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并在全国不少城市中成为现象级消费热点。在寒冷的冬天里,三五好友,围着暖炉,炭火星星点点,壶里的茶水冒着热气,氤氤氲氲。此时此刻,大家都沉浸在茶的世界里,享受一种难得的“松弛感”。而围炉煮的第一杯茶,很多人先给“朋友圈喝了”。网友“一棵树”表示:喜欢围炉煮茶,无非是享受安静的慢生活。尤其是年轻人,更偏爱这种“岁月静好”的氛围感和仪式感。90后小郭也跟上了这份热潮,“周末去的这家围炉煮茶真的还不错,性价比也很高,推荐哦!”,围炉煮茶的体验让她产生了再去喝一次茶的想法。在小郭朋友圈的照片里,古朴木桌上放着茶壶,周围摆放着花生、柿子、红枣和中式糕点,还有放在竹编篮子里的红薯、新鲜水果。
图源:西塞山旅游
突然之间,茶馆们纷纷开设“专区”,推出“围炉煮茶套餐”。围炉的地点从室内茶馆,到室外景区,随处可煮茶。新年将至,不少商家在传统文化中融入“围炉煮茶”的元素,开启“热气腾腾”的新年图景。福州左海大众茶馆馆主崔榕面表示,围炉煮茶的火爆不仅是当下茶客注重“颜值经济”的必然,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围炉煮茶“煮”的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茶文化,也是一份现代人渴望返璞归真的心情。
“降温了,围炉煮茶,正当时。”朋友不多,就在这桌。在围炉煮茶的语境下,茶是一种沟通的媒介。茶是热的,心是热的,情谊也是热的。在年轻人眼中的“围炉煮茶”,还与健康养生和童年回忆有关。冬日清冷,一杯热茶,让青年短暂从日常快节奏的生活中脱离出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而架子上正在烤的红薯,更是让人想起小时候家门口售卖烤红薯的那位大爷。煮茶+烤物,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参与感。万物皆可烤,从红薯、玉米到板栗、柿子,在一个下午茶的时间里,感受一杯茶的温暖。
围炉煮茶,我们围的是伙伴们对温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物质的,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