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北鲟南养 他们做到了世界第一

    天目新闻 记者 甘居鹏 连晓佳 张鑫2022-12-18 07:56全网传播量4.3万
    00:00
    00:00

    微信图片_20221218112058.jpg

    起源于白垩纪、与恐龙同时代的鲟鱼,是鱼子酱的最佳来源。

    鲟鱼的老家在里海、亚速海一带,周边的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是传统的野生鱼子酱产国和出口国。

    当1998年王斌辞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发处副处长,到北京房山养鲟鱼时,每天都有偷猎者捕获的10吨的鲟鱼运抵莫斯科。由于过度捕捞和沿岸开发,里海野生鲟鱼资源快速萎缩,濒临灭绝。

    里海无鲟,人工养殖就成了主流。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人工鲟鱼养殖飞速发展,无论是鲟鱼养殖量还是鱼子酱产量,都稳居世界第一。

    2003年,王斌把养殖场从北京搬到了浙江千岛湖,成立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鲟龙科技),2006年将养殖业务拓展到衢州,创建了花园基地,2009年成立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建起了国内最大的鲟鱼加工中心。他带领下的鲟龙科技和“卡露伽”品牌,鱼子酱产量可占全球市场的1/3,2021年鱼子酱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近7成,品质也跻身世界前列。

    这其中,鲟龙科技2011年通过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组织的全球鱼子酱招标盲测,获得第一名,并成功以卡露伽自有品牌供应到汉莎头等舱。2017年9月,彭博社报道称,世界最佳鱼子酱不再产自伊朗和俄罗斯,而是产自中国浙江。

    中国鱼子酱产业成熟了。

    从千岛湖到衢州

    到千岛湖的第一年夏天,王斌和他的鲟鱼就经历了一场噩梦。

    2003年,千岛湖遭遇60年来的最高气温,5万尾鲟鱼死了一半。

    来自北方的鲟鱼是亚冷水性鱼类,水温一旦超过28℃,鲟鱼就会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病变甚至死亡。这个难题困扰了王斌多年。

    捞鱼、埋鱼,整整花了三个月时间。这期间,部分技术骨干离职,王斌遭遇创业以来的至暗时刻。

    微信图片_20221218110754.jpg

    不久,王斌在千岛湖建起一个巨大的水泥池,把千岛湖20米以下的低温水抽进来,这样就解决了鲟鱼度夏的问题。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王斌和团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更好的水源地。2006年,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衢州柯城。也就在这一年,鲟龙科技生产出中国第一罐人工养殖鱼子酱,并实现出口。

    乌溪江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柯城石室乡,烂柯山、九龙湖点缀其间,这里是鲟龙科技衢州基地的所在。

    “水产养殖业中有一句话叫‘养鱼先养水’,水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鱼肉和鱼子的质量。衢州水量大、水温低、水质好,完全符合‘北鲟南养’的条件。”鲟龙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梅凯先告诉天目新闻记者,鲟龙科技的注册地千岛湖是国内最好的水源地之一,衢州的水质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

    梅凯先是浙江省水产专家,今年年初退休后加入鲟龙科技。他惊讶于石室乡优美的环境,几乎每个晴天的晚饭后,都会沿着乌溪江和养殖基地散步。

    微信图片_20221218111128.jpg

    这是一个面积超过600亩的冷流水标准化养殖基地。数百个圆形的大水池整齐排列,其中养殖了欧洲鳇、达氏鳇、俄罗斯鲟、杂交鲟、西伯利亚鲟等多个品种。

    在养殖基地附近,鲟龙科技建起了欧盟标准的占地5000㎡的鲟鱼加工中心,为国内最大。

    “除了千岛湖、衢州,公司在江西、辽宁、四川、湖北等地还有养殖基地,鲟鱼驯养总量达到1万多吨,未来还将根据需要配套建立加工中心,也将尝试在海水里养鲟鱼。”梅凯先介绍。

    全人工选育

    一条鲟鱼的鱼苗仅有5-6毫米,长到至少25公斤左右,才能产出鱼子。这中间需要7到15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的行业。

    幼年的鲟鱼,雌雄难辨。这一难题长期困扰着王斌和技术团队。

    “只有雌鱼才能产出鱼子酱,如果雌雄混养10年,则会造成饲料和养殖设施的浪费,必亏无疑。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题。”梅凯先介绍说,多年积累下来,鲟龙科技已经掌握了鲟鱼全人工选育、健康养殖和精深加工领域的核心技术。公司的分子生物性别鉴定技术能够将鲟鱼雌雄鉴别的年龄从24-36个月提前至6个月,鉴别准确率达到97%以上。

    记者探访养殖基地的当天,工人正在清查鲟鱼的数量。一架专用的无人机,在鱼池上空静止拍摄5分钟,就能进行“鱼体识别”,完成数量清点。这一技术,由全球安防龙头海康威视提供技术支持,目前的实验准精确度可以达到97%左右。未来规模化应用后,可以独立、客观、公正和高效地对生物资产进行盘点。

    微信图片_20221218130054.jpg

    而在养殖环节,鲟龙科技的每批鲟鱼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出生地、生长环境、饮食状况、体检记录……在这里,可以看到鲟鱼一生的历程。

    在养殖基地,数个巨大的白罐子分布其间。这是基地的液氧系统,氧气可以通过增氧机到达每一个鱼池。

    “鱼的密度比较高,夏天的水池容易缺氧,鱼容易生病。我们就运用了液氧系统,当溶解氧丰富以后,鱼就比较健康。”梅凯先介绍。

    22222.png

    对于养殖业来说,饲料是一大支出。在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了一个全自动投饵的系统。每到“放饭”时间,饲料从车间通过一根根管道喷射而出,鱼群便在水中翻滚,竞相抢食。

    “投饲料、粪便排放还涉及到环保问题,养殖尾水将通过处理后才能排放。现在我们在探索循环水养殖,尾水经过处理后能够重复使用,避免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梅凯先说,鲟龙科技从现实的生产和长远发展进行了考虑,也做了一些技术的储备。

    中国鲟鱼第一村

    在走向世界的同时,鲟龙科技也在滋养着当地的山村。

    与国外的养殖公司不同,中国的鲟鱼养殖往往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也就是“公司+合作社+养殖户”,这样更具有成本优势,也能将联农带农、带动农民致富效应发挥到最大。

    鲟龙科技落户衢州后,从育种到加工、餐饮旅游,辐射了53家加工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和农家乐,迅速形成鲟鱼和鱼子酱全产业链布局。

    212.jpg

    王斌的做法是,公司向养殖户提供统一的鱼种,签订鲟鱼回购协议,并开设了“鲟鱼寻梦讲堂”,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期间对鱼进行若干次质量检测,三年后再统一回收。

    “我们有些土地是从周边的村里边流转过来的,一方面村里有集体收入,第二方面村民通过培训以后,参与到鲟鱼产业里来,可以在公司任技术员、养殖工,也能增加收入。”梅凯先说。

    2006年鲟龙科技入驻后,衢州柯城区启动鲟鱼富民工程,鲟鱼养殖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花园街道缸窑村,离衢州鲟龙公司仅8分钟车程。2006年,鲟龙科技首先在花园街道农场建起柯城区鲟鱼养殖高新区。

    2007年,缸窑村村民主任黎耀富开始带领村民们养殖鲟鱼,至今已15年。

    黎耀富告诉记者,缸窑村富超家庭农场有100亩地正在整修,准备再投入鲟鱼养殖中,未来还将带动餐饮、住宿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有12户村民和我一起养鲟鱼,他们就不用到外面打工,也能照顾家里。工人的工资有7000元,再加上年底奖金,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

    WechatIMG25.jpeg

    石室乡响春底村被称为“中国鲟鱼第一村”,如今有80户村民养殖鲟鱼或经营渔家乐。

    响春底村村支部书记吴华军带领村民建起方塘,从鲟龙科技购入鱼苗,办起衢州第一家以鲟鱼为主题的渔家乐。在这个渔家乐,30多名员工来自周边村庄,除了餐饮,也可以休闲游玩、观赏鲟鱼,旺季每天要接待数百名游客。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