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的粮食短缺,到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从杂交水稻研发成功,到太空育种乘舰返航。“中国粮”正不断攻坚克难,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发展增添底气。
不过,种业是粮食之基,《中国科学报》指出,我国种业市场其实还只能算是“刚刚起步”——我国正处于粮食安全保障的第一个阶段,即数量保障阶段,离第二个质量保障阶段、第三个保障食物的营养与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阶段仍存距离。
面对粮食育种
我国当下还有哪些问题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种业发展成为关键所在。早在1997年,位于安徽合肥的丰乐种业,成为中国种子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直至当下15年间,不少种业企业都看到了上市的价值,并走上了这条道路。但问题依旧不断。
中国种业曾面临“卡脖子”的难题。据媒体报道,在老百姓餐桌上,以胡萝卜、菠菜、西兰花、白色金针菇等温室蔬菜为代表的很多蔬菜都曾依赖进口,农民也更愿意购买国外品种。
当然,如今,这一问题基本不存在了。目前,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的3%左右,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的0.1%。“从国家口粮安全角度来看,中国种子源头基本不存在国外‘卡脖子’问题,是相对安全的。”2022年7月16日,隆平高科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11年开始,国家水稻产量实现了供求平衡有余。
确实,中国育种水平在国际上并不逊色,根据世界销量前20种企所属国家销售额占全球种业市场市值份额,计算不同国家企业竞争力指数,2020年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世界第三。依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下简称《报告》),2020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市值约1200亿元,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
“很多方面我们应该属于领先水平,但国内在育种机制上仍有进步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孔祥智表示,国内育种行业的研发和市场存在脱节,并且国内育种企业整体实力仍较弱,种业头部企业实力在国际上并不突出。
这可能与中国育种行业“散乱杂”的情况相关。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答记者问时也指出,全国7372家种子企业涉及水稻、玉米、小麦、蔬菜等30多种作物相关业务,资产总规模2700多亿元,种子销售收入740多亿元。
“7000多家企业数量太多了,很多企业需要改制重组。”孔祥智认为,一些小型种子企业经过资本运作后或可以形成更多的体量比较大的种子企业。
此背景下,种子企业上市,成为种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议价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寻找优质种业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工作,公司率先布局国内青贮玉米种子产业、获得最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及其相关产品,有效解决种业研发‘卡脖子’痛点。”丰乐种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并购,能够调整产业布局,壮大公司的科研实力,促进种子主业做强做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种业,如何能有强大的农业?孔祥智表示,行业里大中小型企业的整合发展或能填补当下种业行业缺少绝对优势头部企业集团的空白,“现在的种业行业就好比混乱的‘战国时期’,没有一个有强大实力的‘统一者’,若是能形成一种集团化的发展,将中小企业合并到大企业中来,彼此增强实力,才可以共同抵御风险,同时有资本和实力与国际上的大企业同台竞技。”
例如河南,就在12月7日迎来了该省育种行业第一股——秋乐种业,资本宛若杠杆,撬动中国的种业振兴,也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研发不断注入“源头活水”。这是河南省谋划组建种业集团第一步,据《河南日报》9月份的报道称,河南要加快筹建河南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并挂牌运营,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贡献河南力量。
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菜屯镇任庄村,种粮大户组织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无人机照片,6月12日摄)。新华社发(赵玉国 摄)
资本深度融入
会给种业市场带来哪些利好
育种问题,不仅仅是“种地”问题,更是科技创新的问题。种子“牵手”资本,能够强化生物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为种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设立证券交易所或是设立证券市场的目的就是把闲置资金拿过来,让有需求的企业发展壮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告诉天目新闻记者,种业关乎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上市是对企业整体实力的认可,也能收拢一部分资金再注入种业的发展,应该予以支持,“特别是农业占比较大的河南,种业公司一旦上市,对该省三农、经济的发展都非常有利。”
但科研能力仍显不足,是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在育种行业,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有益结合,完全实现科学化、生物化、自主信息化育种,已经基本没有传统育种阶段了。而我国大部分地方仍处于分子育种和传统育种相结合的阶段,差距仍很明显。”孔祥智说。
种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一粒种子,从种质资源发掘到育种出来,一般需10年左右。“由于种子生产在室外进行,非人为可控因素如异常气温、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对种子的发芽率、净度、纯度、水分等影响大,存在一定的风险。”丰乐种业相关负责人告诉天目新闻记者,种业新品种推广需要一定周期,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已成为大部分种业公司发展的薄弱环节。
同时,对于种子企业来说,如若缺乏科研创新,将很难捕捉到行业高价值区域。因此,推动种子企业投资研发,开展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成为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必由之路。
以丰乐种业为例,1997年公司成功改制上市为起点,该公司逐渐建立了完善的种子检测管控体系,生产基地保持相对稳定,有效降低了种子生产的风险。“率先步入市场,让我们以企业的品牌、规模、资金等优势和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聚合了全国科技资源,激活国内和省内科研所的部分存量科技资源,科技成果率先产业化。同时,多年聚焦种子主业,也让我们在生产基地的选择、制种生产技术规程、风险应对措施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丰乐种业相关负责人说。
而从已披露信息来看,今年刚刚登陆资本市场的秋乐种业计划募集资金2.3亿元,用于生物育种研发能力提升项目和补充营运资金项目,围绕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育种目标,开展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先进育种技术的利用与创新研究及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上市仅是起点
中国种业未来要如何走
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实现增产丰收的背后,需要更长远和宽广的视野。所以,种业上市并不是结束,更是育种企业和行业,抓住机遇、升级“农业芯片”的起点。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2022年4月10日,正在海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了解海南支持种业创新等情况,再次指明种子之于中国饭碗、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
“企业应该好好把握上市机会,发挥资本市场应有的价值。”苏培科告诉天目新闻记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上市仅仅是产业跟金融结合的开始,企业如果做得好,产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成为一个正向循环。如果企业做的不好,上市就是它最辉煌的时候,“对部分公司来说,缺钱的时候,才会再想办法融资赚钱。之后发现无法变现,又开始套现走人,最后公司也会变成垃圾空壳。”
据证券时报,很多种子企业没有科研能力,不关心种子推广,更关心如何取得书面或实验室成果,甚至还没有商业推广的种业公司也会得到资本追捧。
考虑到这些因素,以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为起点,国家正在持续发力,鼓励企业打造大型实验室,促使种业往好的方向发展。各地也在积极响应,例如四川省农科院组建了天府种业实验室,建设全国一流种业创新平台;河南也加速了神农种业实验室建设,以期开展联合攻关,争取多出快出一流创新成果。
同时,苏培科认为,上市动作也能倒逼相关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化,“公司上市获得知名度之后,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比非上市公司严格。”同时,以北交所为例,企业需具备“专精特新”资质才能上市,这可能也会让上市公司更注研发投入和成果,从品种选育、种子繁殖、到推广销售,不断完善产业链。而借力资本市场,肩扛粮食安全发展重任,类似于丰乐种业、秋乐种业的公司也在持续加强资源凝聚能力,整合产业线,促成“中国种”越做越大。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