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平均跨国指数30.8% 浙企全球化如何向未来?

    天目新闻 记者 黄云灵2022-12-02 14:13全网传播量5.9万
    00:00
    00:00

    近日,浙江省商务厅发布2022年度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领航企业”名单,吉利、万向、华立等50家企业在榜。据介绍,这50家企业平均跨国指数30.8%,高出全国100大跨国公司指数15.2个百分点。跨国指数越高,代表着企业跨国经营程度越高。

    一直以来,由于资源、要素有限,浙江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更大空间谋求发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全省累计对外投资项目近1.2万个,对外投资配额突破1100亿美元,覆盖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外承包的工程年均营业额达到60亿美元。

    不过,在逆全球化思潮加剧的当下,即便是“领航企业”,走出去遭遇了不小挑战。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些挑战的?为应对不利局面都做了哪些思考?近日,天目新闻记者听到了几位浙江企业家的心声。

    海亮集体有限公司

    困难交叠

    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全球陷入局势不稳、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困难叠加的局面里。加之疫情和俄乌冲突的不确定性,以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抬头,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跨国企业对此更是深有感触。

    “现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疫情之下缺少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们对市场变化把握的难度。”海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曹建国说。

    从事出口贸易二十余年,在全球拥有十几个制造基地和办事机构的海亮是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在曹建国看来,“跨国”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包括当地配套、文化统合、地方政策等等。但眼下多重困难交叠,不少人的信心受到了一定冲击。

    浙江泰普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宝庆也提到了贸易保护主义,“欧美国家在多方面孤立、打压我们企业走出去。” 杨宝庆说,早期中国企业到国外,当地政府、商会十分欢迎,且积极提供帮助,但随着中国不断崛起和强大,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已经传递出寒意。

    这种寒意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并购时受到的严格审查,并购标的选择的局限,并购过程中资本介入股权限制明显增加等等。

    丝路国际合作产能合作促进中心执行主任陶真认为,海亮和泰普森的感受,代表了跨国企业家群体的普遍感受。“毋庸置疑,现在逆全球化大潮来势迅猛,其实201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就有抬头,再到世纪疫情、俄乌冲突,我们观察到逆全球化的驱动因素,已经从经济层面扩展到了非经济层面。”陶真表示,这些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和平崛起,引起了南北东西关系的变化,这就产生了这次逆全球化的种种现象,“地缘政治、脱钩锻炼这些东西都出来了。”

    陶真提醒走出去的企业注意,美国组建的各种盟友圈,醉翁之意在中国,这是逆全球化中的主旋律;同时,逆全球化大潮中各国产业政策的回归以及投资和贸易意识形态化也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在构建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当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等一系列关系,除了效率之外,更要兼顾安全。”

    浙江泰普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相信坚持

    尽管困难重重,但直面问题、克服困难,是浙江人一贯以来的态度和行动。

    “坦诚地说,现在企业走到国外是最坏的时机,也是最好的时机。”杨宝庆回忆,泰普森十几年前刚做外贸时,资质申请就是一大难题,而且彼时的国际环境可以用“恶劣”来形容。“我印象很深刻,2004年到美国的时候,雇佣了三名员工,我们要先把一年的收入打到第三方财务公司,对方才开工给我们干活。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中国企业不了解也不信任。”

    时至今日,外国人到中国公司工作,早已屡见不鲜。更何况,中国各级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鼓励,以及专业机构对本地企业全球化的帮助,也远非当年可比。

    浙江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告诉天目新闻记者,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非常活跃,96%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由民营企业实施。针对这一特点,从2017年起,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如今已连续开展了两轮。

    “6年来我们建立了本土民营跨国公司的培育库,通过精准服务提升了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我们开展了境外投资无纸化的备案管理,促进了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化;持续开展‘丝路领航’行动,围绕海外风险的应对、境外投资的合规、外派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和市县联动助力企业安全有序走出去;我们还整合了金融、保险、法律、税务以及安保等专业服务机构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常态化的助企服务工作机制。”

    企业和政府的同向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省走出去企业中,共有9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10家企业进入中国跨国公司100大榜单,对外投资的备案额超450亿美金,覆盖了6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海外员工2.3万人,年带动进出口额近600亿美元。

    据了解,目前新三年行动计划已启动,围绕企业走出去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浙江将通过建立动态梯度培育体系、加大总部集群培育力度、引导跨国经营创新发展、加快境内外开放平台建设、引导推进合规体系建设以及加大制度服务供给力度六方面推进工作开展。

    “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全球化这条路,确实我们感觉到走得很艰难,但这条路又是必须去走的。”杭州钱塘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晨蓬感慨,“如果我们不积极进取,打破逆全球化的趋势,最终这种阶段性的逆全球化就有可能固定化,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曹建国也坚信,走出去一定是正确的方向,必须坚持。“我认为,现在的状况是逆潮流而动,但一切还是会回到正常。”曹建国说,钱塘江每个月有一个天文潮,每年八月十八是大潮的最鼎盛时期,但无论潮怎么往上爬,钱塘江水一定会向下流,最后进入东海,这就是大流,是大方向。

    寻找新机

    那么,对于目前以及未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这些已在世界经济海洋中摸爬滚打,与巨浪搏击而成长的企业们又有哪些新思考?

    基于多年外贸和在海外设立分支公司的运行经验,杨宝庆提到了两点体会。“走出去首先要科学地选择项目并慎重投资,比如选择上下游有互补性、能够创造价值的项目去投,成功性会更大一些。”

    其次,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他认为跨国经营还是要走本土化。“到了一个国家,要了解和学习当地的文化,我们往往只能学个皮毛,骨子里的东西要好几代人才能改变。”据他介绍,泰普森在海外的分支公司,“基本上就让当地人管理。”

    曹建国也给出了两个建议。“走出去之前,真的要想好为什么要出去,走出去一定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而不是为走而走。”曹建国说,“还有一点,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识别风险,是不是能承受?是不是有能力化解风险?这些都是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做判断。”

    陪伴许多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陶真亦总结了一些经验。她提到,抱团出海、借船出海仍是重要考量。“对大企业来说,不管在国内市场多么身强体壮,走到全球经济的海洋中还是会显身单力薄,抱团出海既能够抵御风险,又能够相互合作创造出更多机会;对中小企业来说,则可以有意识地借船出海,不仅是上下游抱团,还要跨行业协同抱团,让更多的产业要素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

    同时,陶真认为,现在企业参与全球化,除了传统区域之外,还可以探索一些新空间。“‘一带一路’无疑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还有如RCEP等多双边合作机制,也给企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企业要看到新的诸如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如何有针对性地探索双边合作、互补合作。随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迭代重组,中国企业正从传统领域中探索更尖端且持续性更强的市场,“从更多环节更广空间里探索合作模式,企业可以多动脑筋。”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