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史上,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必有其一席之地。
其创立的阳明心学是对先秦儒家正统思想的重新贴近,是对“陆九渊心学”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朱熹理学”学说的指正与改良,使儒家思想从“存天理,灭人欲”再次回归人类道德层面,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上,发挥着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积极作用。
今年是阳明先生550周年诞辰,传承好、弘扬好阳明心学,对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为什么我们还在推崇王阳明
近几年来,习总书记多次谈到“知行合一”,肯定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50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推崇着这位思想界的巨擘。
明朝中后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平等与自由、思想解放与主体精神的呼声逐渐走高。程朱理学逐渐不适应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阳明心学,解放了思想,表现出自由活泼、积极主动,更富创造性,因而被人广泛推崇。
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认为,任何对时代产生影响的学问,都具有一定普遍性、真理性的内容和知识。阳明学之所以能在晚明时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它恰合了人心的要求,“回溯阳明学,它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道德和社会政治哲学的观念和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蓬勃的生命力。”
赣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周建华则认为,当今社会,物质、经济快速发展,造成了人们在意识方面的混乱和心理上的浮躁,很多人都觉得无所适从,而心学所强调的立志、诚意、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认知,对这个浮躁的社会来说,正好是一剂正本清源的良药。
在周建华看来,阳明心学中,“心即理”教人拥有一颗善良、无私、强大的心灵,从而使一个人的“身”获得真正的尊重;“致良知”则为人们提供源自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知行合一”对于“知”和“行”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则更为直接地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党二十大鲜明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当阳明心学照进当代社会,以“致良知”为核心的道德自觉和“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实践精神,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一脉相承,也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王阳明,传统文化应当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内生文化动力。这也是500年后,我们仍在推崇王阳明的原因。
阳明心学蕴含着共同富裕的动力本源
今天的浙江肩负高质量建设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历史使命,而当我们理解阳明先生的亲民之道时就能理解我们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渊源。
亲民思想是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阳明亲民的逻辑基础是“心即理”,意为“心”即“天理”,其在《大学问》一文中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在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董平看来,王阳明认为欲行“亲民”之道,则必“明德”;而“明德”则必“亲民”,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度统一。从阳明心学的角度说,“明明德”被王阳明转化为“致良知”“知行合一”。
“从阳明心学的角度出发,共同富裕可以理解成展开自我实践的指标(尤其是政府工作人员),从这个意思上来说,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而明德亲民的体用一原,作为一种原理,是实现同富裕的本源动力。”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国荣则认为,共同富裕是个现实命题,阳明学却是传统的哲学观念,但两者间存在一些内在关联。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社会理想,阳明学可以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杨国荣表示,王阳明的所提的“良知”,强调的是对每个人都具有内在价值的肯定,因此,对每一个个体都需加以关切,“现代商业社会,这种关切不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的尊重,也包括公司经营商的关怀。”
王阳明故居
“‘心’是对个体权利的肯定,‘理’表现为对社会责任的强调。从共同富裕来说,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群体责任,即不仅自己要在物质经济上提升,其他社会成员同样也应得到提升。”杨国荣阐释道。
虽然共同富裕是一种社会理想,但也存在具体落实的问题。“‘知行合一’倡导在观念层面提出共同富裕的美好设想后,更要身体力行,它意味着每个个体通过参与社会财富建构,都有走向共同富裕的机遇。”杨国荣说。
而王阳明思想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实践精神。王阳明以科举入仕,在仕途先后有二十余年。在其治理地方时,重建乡村道德秩序,为政不事威刑,以开导人心为要务,充满爱民情怀。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学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认为,王阳明在南赣的社会治理中,“行牌法保甲、设县治规约、定乡规民约、兴社学书院”,构建了一个集道德教化和建立有序法治为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从中,不难看到其以心治世、以良知治政和以德治国的儒家情怀,这无疑对当今社会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具有良好的参考借鉴和批判吸收的作用。
寻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鸣
在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历史里,中国思想对于东北亚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越南等地,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阳明心学对邻国日本产生的影响更是深远,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不论是前三杰中的高杉晋作,还是后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
“近500年来,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需的个人主义,当这种观念变成一种现实动力之时,资本家只会关注他们少数团体的利益。”吴根友说,当全球经济处于一个存量时代之时,一些民族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声音就会出现,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就会受到挑战。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朱汉民认为,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光辉且延续文明的国家,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够提出、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解决、应对现代世界面临的政治分裂、经济分离、军事对抗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拥有中和、共生、仁道的思想传统,特别是阳明心学中含有的“一体之仁”的深刻哲学。
朱汉民表示,王阳明的“一体之仁”对当代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有重要价值,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思想资源。“一体之仁”的思想核心与现代价值集中体现为:人的良知是仁爱、生生的根源,良知之仁爱、生生将人类融合成为一个生命同源、忧乐相感、命运与共的整体,这恰恰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成果。
吴根友也有着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一体之仁”这一伦理学思想,在全球化时代是一种根本性的观念塑造,“一体之仁”的观念在全球化时代应该被接受并加以弘扬,其中强调的万物皆有灵性,阐发尊重万物的思想和惜物的精神,为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非常良善的哲学观念。
此外,他还认为当今社会,很多人对善恶的分辨存在蒙蔽之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伦理道德学说和自我塑造观念,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人如此,对国家对社会更是如此。”
王阳明及其学说不仅仅属于明朝,也属当下,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全球化浪潮仍然会继续下去,中国文化也将会继续走向世界。在这一过程中,阳明学凭借其独特文化魅力,必定成为强大的推动力。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