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阳明,有人称他为“整个明朝最牛的男人”;也有一种说法,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500多年来,阳明先生不但收获了无数粉丝,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更是被一代又一代人孜孜追寻、细细体悟,即使放到当代依旧对我们许多工作有着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11月23日,世界阳明学大会在浙江宁波余姚和绍兴举行。天目新闻专访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聊一聊王阳明传奇的一生及阳明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专访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
天目新闻:上马能战,下马能文,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一身的人,如何看待他立下的传奇事功?
吴根友:这个问题可以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来看。
有一次,他和私塾老师对谈:何为读书人一生中最要紧的事?老师说,无非科举考试,中举人、中进士。王阳明却不以为然,读书人当做圣贤。
立下做圣贤之志,就决定了人不是仅仅为自我活着。王阳明或有困顿:圣人有时高不可攀。他的老师慰藉道,只要你自己想学圣人,朝着成为圣人的目标去努力,就会成为圣人。
圣人可学而至,这句话对王阳明的鼓励很大。所以,王阳明一生能立下传奇功事,与他自小便志存高远不无关系。这是从他个人主观角度来看。
从客观来看,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术、儒家文化,尤其强调民本思想,这深深影响了王阳明。之后王阳明入世做官,就将这样一套学术思想应用到事功。正是儒家文化的民本主义思想,让王阳明具备这样一种文化信念。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晚明社会比较混乱、不理想的官场文化下,极少数人像王阳明一般愿意干实事,这样的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
天目新闻:从明朝至今都备受关注的阳明学,智慧与价值何在?为何直到今天仍然备受推崇?
吴根友:任何对时代产生影响的学问,它一定包含着具有普遍性、真理性的内容和知识。阳明学之所以能在晚明时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它恰合了人心的要求。
晚明社会的问题在哪里?那就是读书人一心向科举,忽视了圣贤书中所教导的读书人要为他人做事情、做贡献。阳明学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则是倡导出世静读圣贤书,入世为民做实事。
这是那个时代对读书人提出的要求,亦是当今社会所需。所以不能因阳明学是晚明社会出现的思想,就认为它在今天没有价值。当今社会仍需要广大读书人、知识分子发挥自身所学来服务社会,若仅仅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去读书,显然违背了教育的意义。
回溯阳明学,它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阳明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道德和社会政治哲学的观念和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蓬勃的生命力。
天目新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重温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在哪儿?
吴根友:首先,阳明学和宋明理学秉承同样的传统,叫做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即“一体之仁”。这一伦理学思想,在全球化时代是一种根本性的观念塑造。
近500年来,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需的个人主义,当这种观念变成一种现实动力之时,资本家只会关注他们少数团体的利益。在今天,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
在此背景下,“一体之仁”的观念就成为全球化时代应该接受并加以弘扬的新的伦理原则,正因如此,阳明学恰能同宋明理学一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伦理价值。
其次,当今社会,很多人对善恶的分辨存在蒙蔽之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伦理道德学说和自我塑造观念,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阳明学强调万物皆有灵性,阐发尊重万物的思想、惜物的精神,为今天提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非常良善的哲学观念。
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近期虽然出现了一股“逆全球化”的新浪潮,但世界大势化、全球化浪潮仍然会继续下去。中国文化也将会继续走向世界。在这一过程中,阳明学凭借其独特文化魅力,必定成为强大的推动力。
天目新闻: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即理”,那么,阳明心学主旨是“主观唯心”吗?
吴根友:从整个哲学体系来看,阳明学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或者说是一种伦理型的社会政治哲学。阳明学并不完全讨论现代哲学中“人如何认识世界”的命题,但阳明学里也包含一些对客观世界规则的认可。
“心即理”思想中,王阳明讲的“心”,并非主观的“心”,而是我们的“心”要跟客观世界的“理”吻合,这个“心”才构成真正的“良知”。所以,就理论本身而言,并不具有唯心主义因素,换言之,并非在提倡唯心主义。
首先,阳明心学跟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层面并不构成直接矛盾冲突。如果说王阳明真的是一个大唯心主义者,什么都靠自己的想法,他打仗就不会赢,剿匪就不会成功。从他根据社会的客观规则做事,以及一生的社会政治实践等,都能说明王阳明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第二,王阳明强调“致良知”,他并不是在讨论现代哲学认识论领域中主观和客观谁是第一性的问题。阳明学主要讨论的是,我们人生在世、做事之时,若无正确价值观念引导,那么起心发念就是坏的。动念错了,就没有良知。只有做事时起心动念要出于良知、出于善的意志去做事,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然而,对于道德行为、社会行为,光有好的心愿是不够的。比如,我很期待你越来越好,但在你困难的时候,我始终袖手旁观,这样的情况下,好的念头并没有什么没用。所以,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这点恰恰体现它并非唯心主义。
若用现代西方的唯物和唯心这样一个哲学框架,简单地把阳明学判定为唯心主义,实则是我们在学术研究上犯了一个简单化的错误。因此,这个观念恰恰是我们今天在阳明学研究中应该予以纠正的比较不正确的学术认识。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