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样板间”的三年大变样

天目新闻 记者 赵单 杨青霞2022-11-17 02:56全网传播量2.6万
00:00
00:00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发展也是如此。

2019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同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正式揭牌。 

示范区三年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蜕变、不断升级的过程。

校地合作不断升级 让未来更可持续发展

祥符荡科创绿谷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风景秀丽。随着示范区的发展,祥符荡从最初聚焦“生态+旅游”扩大至“生态+旅游+科创”,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项目也有了飞速发展。

在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集聚了浙大、复旦、清华长三院等长三角高端科研资源,汇聚一批院士领衔的国内外顶尖研发团队,打造示范区科创高地。

在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不少备受关注的领域已经成为了研发团队的课题。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粮食危机问题引发全球关注,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副主任,未来食品实验室主任刘东红介绍,未来食品实验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聚焦于创新食品的来源,通过变革食品的制造方式推出更多既健康又美味的食品。

近年来,未来食品实验室一直聚焦于新生命资源的研发,在现场我们也看到了一部分最新科研的成果。刘东红介绍,未来食品实验室的最新科研成果有三款,第一款是富含血红蛋白的大豆原料。在加工过程中,颇为流行的植物肉大多要添加外源性的血红蛋白,通过未来食品实验室研制出的富含血红蛋白的大豆原料,可以直接做成有色泽的植物肉,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二款是微生物蛋白。一般蛋白质都是从植物和动物中提取的,通过新科技手段,未来食品实验室可以直接利用微生物做微生物蛋白,使效率更高、营养更全面。

第三款是全球首款细胞培养黄鱼肉。刘东红介绍,细胞培养的牛肉、猪肉不断出现,未来食品实验室首次尝试了从黄鱼当中提取干细胞,形成块状的鱼肉,填补了细胞培养鱼肉的空缺。

据悉,未来食品实验室通过快速研发和一体化转化,加快了基础研究到终试、到产业转换的整体过程,已经和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一些企业有了紧密合作,这也是为什么未来食品实验室设立在长三角的理由之一。

刘东红透露,实验室选择设立在长三角主要是三方面的考量:第一是长三角相较而言,处于前沿地区,居民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追求;第二是长三角区域的人群更集中,对未来食品的需求和响应,尤其是对营养健康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更加急迫;第三是实验室在长三角做出技术引领,能更快获得市场的响应,更多企业愿意来尝试。

从“废弃村落”向“双碳科创聚落”的蜕变

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何完成这个目标?“零碳”成为了关键词。

在祥符荡科创绿谷,还见证了全国首个零碳聚落——竹小汇双碳聚落的出现。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工程师、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示范区嘉善片区总工程师沈磊介绍,这里原本居住着160户左右的农民家庭,后来变成了废弃的村落,如今在15个科学家团队的助力下“变废为宝”。

作为中国首个零碳村落,竹小汇双碳聚落由三部分组成: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从农田到建筑,全部符合零碳村落的要求。

传统理解中,所有与科技有关的一切都由科学家操作,但在这里的农田,科学家们通过技术指导,与当地农民的操作有效结合,让农民参与到农田的发展,不断进行智慧农田、生态农田的打造。

记者在现场看到农田是金灿灿的一片,沈磊说,在整体规划中,整个格局是“金色底板”,把生产空间打造成江南的感觉。在欧洲看到的是金灿灿的麦田,但在江南、在竹小汇可以看到的是金灿灿的粮田,通过种植水稻来达成这样的效果。

据悉,作为零碳聚落,竹小汇通过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彼此间的互补来实现碳平衡。同时在整个聚落,还有两组电池储能,如果有用不完的情况,还可以补充到国家电网,真正做到能源不浪费。

竹小汇双碳聚落全部建成后究竟如何实现零碳运行?沈磊告诉记者,竹小汇建筑总耗电每年可达118万度,通过建筑屋顶光伏发电量每年达120万度,村落的能源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同时,村落内电动汽车每年总耗电约10万度,风力发电加上屋项之外的光伏设备发电量每年约10万度,竹小汇在用电和发电的环节也可以达到完全平衡。

在竹小汇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废旧砖瓦和循环性材料来建设还做到了“无废”。此外,竹小汇整体运行过程中,通过生物降解使整个聚落不产生垃圾,真正做到“无废聚落”。

竹小汇双碳聚落总用地11.8万平方米,一期投入使用后,不断积累的经验在二期、三期推广,未来会向长三角、向全国输出经验,使更多的地方达到零碳的效果。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